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 史学四长的名词解释

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

唐儒刘知几于《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史才、史学与史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三长”之外,又加上了一个“史德”。
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作为一个史学家必须善于用文字来叙述、论证史实。然而,如果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也是不可取的。对史学家来说,文字简洁、明晰、准确,能用最简短、平凡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化腐朽为神奇,是最高的境界。《史记》应该是此中最高境界,
史学,是指学识,我理解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史学的面很广,既要有中外历史知识的雄厚基础,又要在专门从事的专业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即所谓“博”,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有关史学各门的基本知识,均应有所涉及和了解。“
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不能 “以论代史”,而要“论从史出”。也不能只研究史料,掉进故纸堆里。而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观点。即“识见”。三才中以「史识」为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有才无识或有学无识,都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史家。
至于史德,主要指史学家本人的品德,即清人章学诚所谓的“心术”,也即是指史家追求历史真实的正直品德。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的传统。这一点,我想作为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是应必备的品德,就是要忠实于历史,实事求是,不作伪史学。这点其实最可贵。
刘知己在《史通》里提出了史才,史学,史识,章学诚又加上了史德。史才,指收集鉴别史料的能力;史学,指历史知识的熟悉;史识,指对历史的理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史德,当然是秉笔直书的精神了。 其实前三者的相互关系都是很密切的,象史才就有史识的因素,而史识又以史才和史学为根底。但史识有时候有些天赋的成分,而史德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却很难做到

史学四长的名词解释

史学“四长”,即“史有四长:才、学、识、德,世罕兼之。
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
史学,是指学识,当然指的是专业知识。
史识,就是识见、义理,换句话说,就是用唯物史观与历史辩证法,来分析大量的可靠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结论。
史德,当然指的是史学家的个人品德,即“心术”,即史学家追求的历史真实的正直品德。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共130篇。
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共100卷,分120篇。
其它:
《尚书》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

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纂体例是

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的发展: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二十四史

比较一下被称为“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

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
  一 成书时间不同 《史记》为西汉,作者司马迁,《资治通鉴》为北宋,作者司马光.
  二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而《资治通鉴》则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最大的区别是纪传体根据人物记载历史,而编年体则是根据时间来记载历史.
  三他们所记载的时间也各有所不同,《史记》包含了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而《资治通鉴》则是从战国到五代,他们所截取的时间都很大不同.
  一般而言《史记》当中富有更多的文学色彩,较之于《资治通鉴》艺术价值更丰富.

怎样理解史学工作者道德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精神境界:A做人的道德:诚实、正直、谦虚与上进B专业道德a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研究历史、解释历史b要坚持史学为社会、为民族服务、为祖国利益服务的宗旨,这是史学工作者神圣职责?社会责任A史学从业者的使命感,我们的社会责任(既是历史研究者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B历史工作者关注史学的善及,有责任通过史学著述把正确的历史知识、
历史经验传播给社会公众C把史学服务于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天职?学术操守:A道德学术规范、正确的对待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B要正确处理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的关系C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较高的学术根基、广博的历史知识、敏感的讹史学洞察力和坚定 的学术操守、

文学史学和文学史的区别

文学史学
===研究对象是文学史理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史基础理论,讨论文学史观;二是文学史一般理论,讨论文学史存在形态、演变方式等;三是文学史操作理论,讨论文学史研究方法、治史模式等。
文学史
是文学作品的实现史,它不仅涉及过去,更涉及未来。文学史只有向史家的个体理解开放,才能真正成为审美意识史。我们不仅需要对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经验进行整体反思,更需要建构一种系统的文学史学说,确立一门新兴学科——文学史学——的基本框架。

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分第一批和第二批,都是什么意思,两批有什么区别吗?

一、区别:
1、第一批分数线高于第二批分数线
2、第一批分数线出现的时间早于第二批录取分数线
二、分数线不相同。
同一所大学,第一批、第二批的录取,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的情况,学校招录人数不够,补招录取;第二种情况,学校专业有分一、二本层次,也就分两批录取。






扩展资料:
录取批次
录取线的全名是平均高校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指省级招生部门按照当年当地所有考生成绩水平发给的招生来源计划,据此确定的一个录取新生的最低成绩(总分)标准。
只有高考总分达到或超过该分数线的考生(通常称为“网上考生”)才有资格被录取院校阅读并选择录取。网上报名人数通常比计划报名人数高出20%左右。
每个地方的招生线分裂分支,批处理时间确定,分支类型一般分为文科类、科学类、音乐类(文科、科学)、美术(文科、科学),体育,每个分支类型又分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等等。
文科和理科的录取分数线只规定文化考试的总分,而音乐、美术和体育学科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规定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的总分。
第一批(重点)本科控制线第一批本科控制线又称重点控制线,参与第一批高校的都是重点大学。这是关键的学院和大学入学的底线,只有在线候选人资格被承认。
第二批(普通)本科控制线第二批本科控制线又称普通本科线,是所有本科院校招收新生的底线。普通本科学校的数量很大,录取的学生总数也很大。第三批参与此次招生的高校主要是独立学院和私立学院的本科部分。
考生网上招生的高职学院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职院校录取,这条线通常再大专线,实际上它是这个地方高考的录取最低线。最高录取分数线是指某所大学在录取年度内某一录取区域内录取的最高考生的成绩。最高分在考生自愿填写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