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有关“混合碱中NaOH,Na2CO3含量的测定”思考题 氯化铜的性质(分解温度、被氢气还原的温度....)

有关“混合碱中NaOH,Na2CO3含量的测定”思考题

所谓双指示剂法就是分别以酚酞和甲基橙为指示剂,在同一份溶液中用盐酸标准溶液作滴定剂进行连续滴定,根据两个终点所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混合碱中各组分的含量。 1.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中两种组分的方法。 2.根据测定结果判断混合碱样品的成分,并计算各组分含量。 二、原理 混合碱是指NaOH、Na2CO3、与NaHCO3中两种组分NaOH与Na2CO3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在试液中,先加酚酞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恰好褪去,消耗HCl溶液体积为V1。反应式如下: NaOH + HCl = NaCl + H2O 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然后在试液中再加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橙色,消耗HCl溶液体积为V2,反应式为: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三、试剂 1.HCl标准滴定溶液c(HCl)=0.1mol/L。 2.甲基橙指示剂(1g/L)。 3.酚酞指示剂(10g/L)。 四、实训内容 准确称取1.5~2.0g碱试样于250mL烧杯中,加水使之溶解后,定量转入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25.00mL试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液2滴,用0.1mol/LHCl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记下HCl溶液用量V1,然后,加入甲基橙指示液1~2滴,继续用HCl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下HCl溶液用量V2(即终读数减去V1)。平行测定三次。 根据V1、V2判断混合碱组成,并计算各组分的含量。 五、计算公式 1.若V1>V2混合碱则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2.若V1<V2混合碱则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式中 ω(NaOH)——NaOH的质量分数,%; ω(Na2CO3)——Na2CO3的质量分数,%; ω(NaHCO3)——NaHCO3的质量分数,%; c(HCl)——HCl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 V1——酚酞终点时消耗HCl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2——甲基橙终点时消耗HCl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m——试样的质量,g ; M(NaOH)——NaOH的摩尔质量,g/mol; M(1/2Na2CO3)——1/2Na2CO3的摩尔质量,g/mol; M(NaHCO3)——NaHCO3的摩尔质量,g/mol。

氯化铜的性质(分解温度、被氢气还原的温度....)

氯化铜:
绿色斜方晶体.有潮解性,110度失去结晶水。无水物事棕黄色结晶粉末.有吸湿性,在993度分解成氯化亚铜.有毒!溶于水、甲醇、乙醇等。
硝酸铜:
蓝色斜方晶体,26.4度失去三分子结晶水,呈暗蓝色三棱形晶体。易潮解。极易溶于水和乙醇。加热时分解成氧化铜。

关于自然科学的判断题

1. 物理学革命首先是由电子、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的发明引起的( x)。
2. 量子论和量子力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一个重大的突破(v )。
3.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 v)。
4. 工业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v )。
5. 普遍应用的蒸汽动力机是由瓦特发明的(v )。
6. 19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时期(v )。
7. 最早公布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是德国医生迈尔( x)。
8.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第一个把自然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演化过程(v )。
9. 人体血液大循环理论是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的( v)。
10. 应用光谱分析的方法,人们首先在太阳上发现了氢元素,28年后在地球上也发现了它( x)

初三化学 怎样辨别物质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的?

(一)先说,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是分子构成的,或者是离子构成的? (下面没有注明的,默认为只考虑初中阶段的学习)。 (1) 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内部是由化学键连接构成的一个巨大的整体,没有很小的重复单元(可以认为单一的一个原子是最小重复单元)。 常见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如C,Si ,以后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最直观的办法是看能不能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个元素符号直接表示该种物质,能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就是原子直接构成的,反之,则不是。就是说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并且化学式没有下标数字,只有元素符号。(这里要提到P和S,这两种不是原子直接构成的,因为它们都是有最很小重复单元的,P真正的化学式是P4,P4是P的最小重复单元,就是说P单质是由无数个P4分子构成的饿,所以P是分子构成的。初中简写了,还有S真正的化学式是S2,S4,S8,等) (只限初中,到高中有SiO2,它虽不是单质,并且有数字下标,但它还是原子直接构成的,与它内部结构有关,SIO2的结构是SI和O原子交替以共价单键连接并向空中无限制发展的网状结构,不存在分子,没有最小重复单元。在这里就不解释了,高中会学) (2)分子构成的物质:内部有最小的重复单元,最小重复单元是分子,物质是由无数个这些相同的最小重复单元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这中分子间力很小,就是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并不是一个很牢固的整体。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内部没有重复的最小单元,本身是通过离子键连接成的一个整体,但是我们为了研究它的结构,往往会人为的划定出它的最小重复单元,就是晶胞。要注意的是它每个最小的重复单元内部是由离子键连接的,和分子晶体的共价键区别开,这就是为什么界定它是由离子都成的原因。在初中很难把它和分子构成的物质区别开,其实有一个很直观的判断方法,有金属元素或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构成的,没有这两种东西的物质就是分子构成的。 (二)如果说快速的判断,那只能记住主要的几类,化学没有万能的公式,定理。由于一些物质的结构特殊,必然会有特例,所以只要记住主要的和常见的几类即可。 (1)常见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如C,Si 。 以后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最直观的办法是看能不能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个元素符号直接表示该种物质,能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就是原子直接构成的,反之,则不是。就是说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并且化学式没有下标数字,只有元素符号。(只限初中) 特例:SiO不是单质,但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除此,大部分不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都是原子直接构成的。 (2)常见的分子构成的:只要化学式中不含金属元素,不含NH4+的都可认为是由分子构成的。(稀有气体除外)比如,所有气体,所有的有机物,所有的酸,H20,I2,Br2等等。 特例:AlCl3虽含有金属元素,但AlCl是由Al2Cl6分子(2个AlCl分子聚合成二聚态的Al2Cl6)构成的。 (3)由离子构成的:一般化学式中含有金属离子,NH4+都可认为是由离子构成的。比如所有的碱,所有的有机盐,无机盐。 特例:AlCl3可认为是由分子构成的,没有因为Al3+,同理,所有可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构成的,比如Na2O等。

在大学里边,可以举行什么有关化学的活动?

化学知识竞赛,类似讲座的类型,做好PPT,参赛选手分几队,考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这个我们学校办过,其他类型暂时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