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学习语言学概论的心得 什么叫语境,它有哪些分类,举例说明它的作用

学习语言学概论的心得

1)关于《语言学概论》的一点学习心得 《语言学概论》这本书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它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 通过读书,以及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我对语言现在是这样认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前,一直以为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是平常生活中看似最简单不过的现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发现,其实不然,原来越是简单的事越是有大奥妙。说话、写文章都要遵循语法规律。从婴儿时期的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规范地使用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人们互相学习各种不同的语言,学习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性地认识它,并且更好地掌握它,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 2)《英语语言学概论》学习心得 当我第一次翻开《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材书时,心里“咯噔”一下,真的是挺吓人的一本书,满眼都是生疏的单词,还有各种不知所云的图表。当时真的很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英语是不是白学了。但当我静下心,并结合历年真题试卷细细分析了一下,其实英语语言学概论中的单词只是更偏重于学术性而已,并且有很多的单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已经识记的一些词根词缀猜出大概的意思,记忆起来并不是很难。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克服对于偏于学术的英语的胆怯心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动力 在英语语言学概论这门科目的学习中,我特别推荐给我们上课的支老师和王老师主编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自学指导》。这本书是对于英文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用中文进行了归纳,方便我们对于课本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当然,这本书始终只是辅导教材,大家万万不可将其作为重点,而抛弃了英文原教材。这本书只是帮助理解、防止发生理解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勇于去阅读全英文的书,这样对于培养英语思维有非常大的益处。 下面就具体讲讲我是怎么准备英语语言学概论的考试的。 起初,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知识积累不多,开始时接触的知识都是似懂非懂,没有非常切实的体会。于是我采取了一个笨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我的“死记硬背”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实现的,我将刚才提到的《自学指导》的单元课后练习用铅笔做,做完后对照答案修改,错误的题目擦去,重点记忆后下次再做,再改。就在不断重复中,我不仅记住了生词,还一遍又一遍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现在看来,这个阶段在我的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记忆将知识内化,之后再反复揣摩、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培养了“语言学的语感”。 在此,我想提醒一下大家,通过我的实践并向老师进行了求证,《自学指导》中的一些练习题由于是选自高校考研真题,对于我们本科段的学生而言偏难,遇到这样的题目大家不用太过沮丧或浪费太多时间,可以适当跳过。 语言学这门课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有的要记忆的东西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准确记忆。例如,第三章中的英语辅音和元音的分类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要牢牢记住,并且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借助这两张表来掌握。 此外,我建议大家参加第二专业学历教育的课程。语言学这门课相对来说比较学术,和以前我们接受的英语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有了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我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不要追逐成功,做到卓越,成功自然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在语言学的学习中不要只关注考试分数,试着去体会其中的乐趣,你会发现这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课,那分数一定不会和你作对。

什么叫语境,它有哪些分类,举例说明它的作用

什么是语境?语境是言语环境或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简称,也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环境,也叫“交际场”. “语境”从字面意义来看,就是“语言环境”.但现在人们已经把一些非语言因素纳入了语境的范畴,由此语境产生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语境专指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单位的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与言语作品——话语所出现或处在的环境.广义的语境指所要考察的事件(非语言的)所出现的环境.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小语境”或,称后者为“大语境”. 总的来说,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本文是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谈语境的影响作用,所引用的是广义的语境也即“大语境”. 二、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语境影响着言语交际行为.从言语表达和言语接受的两方面来看,语境对言语交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和解释两种功能上. 言语交际的环境是由表达者、接受者、(旁听者)和交际时的客观环境组成的.从言语表达方面说,语境限定、制约着表达者的言语内容和使用的语言形式,表达者只有运用适合语境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而从言语接受方面来说,语境语言形式和语言接受者都有解释的作用,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意义联系起来,语言形式的意义因语境而明确;接受者只有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表达者的会话含义.本文主要探讨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三、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功能 作为表达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使接受者能准确地理解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的意思,从而获得最佳交际效果.这样,表达者必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如果能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那就可以使表达更恰当、得体. 常言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句话百样说”说的都是表达者要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具体的语境对言语的表达制约功能. (一)同一句话,表达不同的含义 “下雨了”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它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如果一个人看到外边滴着雨,说声:“下雨了”,可能是在自言自语或者告诉他人一种客观事实;如果是外边晾着衣服,这句话是在提醒自己或者他人收衣服;如果这时小孩要去上学,这句话则是提醒小孩带雨具. (二)不同的话,表达同一个意思 一对倾心相爱的恋人,女方对男方撒娇地说“我恨死你了”和“我爱死你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还有“你真好”和“你真坏”同是表达女方对男方的喜爱和赞美. (三)残缺的话,表达完整的意思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根据言语经济的原则,会根据对话者所共知的背景情况而省略一些成分.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有些句子是残缺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表达者圆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接受者也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原因就在于语境在此提供了潜在的信息. 如:在兰州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买车票说“两个兰大”,很显然这“两个兰”是一种残缺的省略的语言形式,但售票员都能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要买两张到兰州大学的汽车票.” (四)说的是一个意思,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在交际活动中,有时候,说话人表面上陈述的是这一意思,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只要结合一下交际的场合和背景知识,就可以理解表达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这么一段情节描写:有一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发生口角,后来贾宝玉千不是万不是地向林黛玉道歉.两个人和好之后,被凤姐拉到贾母那儿看戏,碰见了薛宝钗.贾宝玉在说话时无意中奚落了薛宝钗,黛玉非常得意,并问:“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博古通今,样样都知道,怎么连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博古通今,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没说完,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四、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解释功能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不仅需要表达者把握好表达要义,适合语境,而且需要接受者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联系表达者的特定语境,才能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语境对言语理解的解释功能主要表现在它能排除任何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语境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句子都不可能突然出现或孤立存在,而总是以一定的时间、场合、目的、方式等为其条件的.所以可以说,只要有歧义的话语进入到具体的语境中,歧义就自然排除了,人们对言语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了. 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字词的多义、句子结构的歧义、语境的歧义. (一)多义的字词在一定的语境下意义单一 多义词、多义字在汉语中普遍存在,一个字、词有多种含义,很多是只要放在一定的语句中就能分辨其意义,但也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思的词语. 比如,“他是背着包袱离开家的.”“包袱”的歧义仅靠其所在的句子是无法消除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背着一包东西离开了家”;也可以说“他带着思想负担离开了家”,在这里词语“包袱”的歧义并没有消除,只有借助特定的语境才能确定其真正含义. (二)句子结构上的歧义在语境里消失 例如“这是快乐的开始”.这里“快乐”就有两种词性,可以把它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当“快乐”充当名词时,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这是快乐开始了”;而当“快乐”充当形容词时,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这样的开始是种快乐的开始”. 可见,一句原本充满歧义的话,放到一定的语境里原来的歧义就不存在了. (三)语境的歧义靠语境来消除 语境是指通常语境下并无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歧义.这种歧义产生于表达者或接受者使用语言时所依赖的某种特殊语境. 如有一则阿凡提的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师时牧师常来理发,却从不给钱,于是阿凡提想惩罚他.有一次,牧师又来理发,阿凡提给他剃光了头,刮脸时问他:“牧师,是否要眉毛?”“这还用问,眉毛岂能不要?”牧师说.“好,你要我就给你!”说着,嗖嗖几刀,就把牧师的眉毛刮下来递到他手里.牧师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自己说要呢.“牧师,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不要,不要!”牧师连忙说.“好,你不要就不要.”嗖嗖几刀就把牧师的胡子刮下来.这种语境所制造的歧义,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制约表达者的话语组织和语义表达,同时也制约着接受者对话语的表达.所以,表达者必须根据语境来建构话语和调节话语;接受者也必须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根据语境的变化来完善对话语信息的准确把握.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心得体会的题目怎么写?

心得体会的开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心得体会怎么写及范文
  1、什么是“心得体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I、正文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要点
  1、要简洁、清晰、全面
  上司在面对下属长篇大论式的工作总结免不了会头痛,尤其当下属不只三两人时,但工作总结通常关系到业绩评估,既要写全面,又不可能一一道来,怎么办?要保证年度工作总结简洁,使用ppt的形式写总结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
  2、要用数据说话
  在上例中也能体现该点,用数据对工作进行汇总,既简单明了,又能清楚地说明总结者的工作能力。但在工作中搜集、汇总、使用数据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工作,需要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有心地对工作进行记录。别忘了年度工作总结的数据,来自于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时的工作总结。在向阳生涯,公司每一位员工都进行过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每个人每天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表,一天中计划完成几项工作,实际完成情况如何等,都有记录,有备可查,这就是积累数据的好方法之一。
  3、要有成绩,也要有不足
  成绩肯定是工作总结的重头戏,但人无完人,总不能事事都做得那么圆满,没有一点进步空间也不行。不足该怎么提?既要提出问题,还不能让问题变成自己真正的“问题”或“毛病”,引起上司对自己不好的看法。可以在工作总结中,将问题以挑战的形式表现,尽量表现问题的客观原因,及外部形势发展变化所引起的新挑战。
  注意事项
  1.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总结写作的基本原则,但在总结写作实践中,违反这一原则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有人认为“三分工作七分吹”,在总结中夸大成绩,隐瞒缺点,报喜不报忧。这种弄虚作假、浮夸邀功的坏作风,对单位、对国家、对事业、对个人都没有任何益处,必须坚决防止。
  2.要注意共性、把握个性
  总结很容易写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当然,总结不是文学作品,无需刻意追求个性特色, 但千部一腔的文章是不会有独到价值的,因而也是不受人欢迎的。要写出个性,总结就要有 独到的发现、独到的体会、新鲜的角度、新颖的材料。
  3.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有人写总结总想把一切成绩都写进去,不肯舍弃所有的正面材料,结果文章写得臃肿拖沓,没有重点,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 ,写得详细、具体。而一般性的材料则要略写或舍弃。

读课外书的好处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还是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且看古今部分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多读,可以改进你的写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阅读,那一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叶圣陶
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吕淑湘
这些大师的话,足以证明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
1、 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
2、 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
3、 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4、 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
5、 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
6、 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有了六个"获得",语文能力何以不会提高?
四、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吧!

小学语文情感与态度维度包括哪些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就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一、认识和能力
《课标》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语言实践,其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实践,不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待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在过去我们只要求学生读考试文段、做与考试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考试、检测,严重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而从三维角度出发的新课程,如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除知识练习外更注重的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个性发展等。同时,阅读方法的运用、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标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二、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指出了能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例如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所以三维下的语文实践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类文章。因而对语文课程教学对三维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下面分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说明。
(1)情感态度。语文课程总目标2-3条是对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三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新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价值观。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既要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意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社审美情趣。”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得出,要学语文,更要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感,而不应该以文本烦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蕴含的感情,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语文阅读中,以XX为题有什么好处这类题该怎样答?

1、以...为题,揭示了所要描写的人物及与之联系精密的事物
2、(同时,...还以...为线索)。
3、其用意是为了表达...不仅...还...。
4、突出文章主旨
5、详细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本文什么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使文章更加怎么样…

扩展资料:
语文阅读法之三步通晓法:
第一步是“粗读”。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三个任务:
1 、了解文章体裁、作者、出处以及写作年月、背景等。 
2 、查工具书弄懂生字、生词的表面意思。
3 、捕捉段落主句,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如《挖荠菜》一文是通过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感受的叙写,表现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心态以及作者的希望。
第二步是“细读”。这个阶段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找出表现中心思想所选用的材料。
第三步是“精读”。这是对文章的品读咀嚼、欣赏吸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