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大一上学期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中国文学的特点?

大一上学期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一,先秦文学
1. 《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2. 《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3. 《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4. 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5. 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6. 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7. 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8. 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9. 《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10. 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 《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秦汉文学
1. 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 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3. 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4. 《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5. 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6. 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7. 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
1,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 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 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

中国文学的特点?

中国文学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二·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864学派。
其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
其二,“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
其三,“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
其四,“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三·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


扩展资料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 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大一上学期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一,先秦文学 1. 《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2. 《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3. 《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4. 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5. 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6. 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7. 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8. 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9. 《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10. 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 《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秦汉文学 1. 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 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3. 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4. 《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5. 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6. 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7. 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 1,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 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 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1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上地位.

中国文学的发展概况

中国文学,即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
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55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
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
的东方文明古国,有大约5000年的文明史。有文字的历
史至少要从商代算起,那时距今也有3500年。中国文学,
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特色,与世界上
其他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中国的文学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
用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理论批评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有各
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和成就,它
们之间相互渗透和交融。作为与汉族文学相对称的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藏族的《格
萨尔王传》、蒙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
斯》等三部史诗,早已被列入世界著名的英雄史诗之林。
还有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傣族的《召树
屯》、《娥并与桑洛》,□族的《阿诗玛》,蒙古族的
《嘎达梅林》,以及苗族、侗族的诗歌等,都是中国文
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由于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
相补充,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中国文学在其文字诞生以前就已经产生了。以汉民
族文学而言,从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作《离骚》、《天
问》、《九歌》中就能发现,中国曾经有过非常丰富的
神话和传说。象“大禹传说”、“羿神话”、“女娲神
话”之类神话传说,足以同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传说媲
美。可惜这些丰富的神话传说没有能在上古时代得到整
理,大多散佚了。但是,在各少数民族中,却保存和传
承了不少神话、英雄叙事诗(又称英雄史诗)、古代歌
谣等。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某些
空白,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
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
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
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
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
原为其光辉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
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
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
《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
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
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
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
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
“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
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
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
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
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
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
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
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
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
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
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
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
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
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
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
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
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
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
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
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
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特
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
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
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
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
善统一。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
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
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
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这种“胡
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
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和传统诗歌的
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
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
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
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
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
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
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
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
唐代。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
的,还有另一重要文体,即散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几种不同的概念:①“散文”相对于“韵文”讲,是广
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②“散文”相对“骈文”讲,
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不拘对偶、声律的语文
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③现代的“散文”概
念则与诗歌、小说、戏剧同为文学体裁之一,包括记叙
散文、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等样式。为了区别于
古代的“散文”概念,也称文学散文。④单指记叙、抒
情散文,这类散文,有时又称“纯文学散文”。因为中
国作家讲究文采,即使是章表书奏之类应用文字,也决不
苟且为之,而是精心结撰,充盈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所
以要概括中国散文的发展线索,应以采用广义的散文概
念为宜,同时又要把握住文学性这一基本特征。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是《尚
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
的汇编,其中所收集的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
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据说原有百篇,年代
“上断于尧,下讫于秦”(《汉书·艺文志》)。《尚
书》的文字大都佶屈聱牙,不过已初具文学特质,并略
能叙事。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献计
献策,谟猷筹划,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也
在这种时代气氛里迅速地成长起来。首先得到较大发展
的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
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不过,由于儒、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流派,所以,《论语》、《孟
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时期的散文基本特点是:①感情激越,论辩性强;②
文章宏丽,辞藻华美,结构谨严;③多用寓言和比喻。到
这时,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散文史在这里举行了
隆重的奠基礼。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散文传统,但更
讲究文采,而且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在进入这个
小高潮的同时,也暗伏着骈文的生机和散文的危机。然
而,正是在汉代,产生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达
到了史传文学的高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规模宏大而又结构精严,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
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史
记》不仅被视为史书的杰作,而且其传记部分也是中国
传记文学的典范。
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韩愈、柳宗
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
文,散文才重新恢复它的生机与地位。唐宋散文(古文)
基本上直承秦汉的传统,但在杂记文、书信、序等方面
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游记散文,更显得清新隽逸、生
动活泼。后世的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明
清的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这时期的小
品文吸收了唐代以降游记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晋南
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
种体裁。赋导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它有诗的韵脚
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
的整齐,强调对仗的工稳乃至音律的和谐,不要求押韵。
现代的伟大文学家鲁迅曾说:“小说和戏曲,中国
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的
传统文学观念中,分正宗的文学和邪宗的文学。“文以
载道”所尊崇的“文”,指的是散文。曹丕所谓“经国
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也是对散文
而发的。“诗言志”,抒发个人心中的情志,虽不能经
天纬地,但也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
功效,所以也还属正宗。至于小说,总是被当作街谈巷
议之言,“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荛狂夫之议也”(《汉
书·艺文志》)。戏曲一般也被当作不可登大雅之堂的
东西,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中国的小说戏曲发展得
比较晚。在元、明、清时代,小说和戏曲才迅速发展起
来,并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如元代杂剧、明清
传奇戏曲中的《窦娥冤》(关汉卿)、《西厢记》(王
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
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三国志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聊
斋志异》(蒲松龄)、《儒林外史》(吴敬梓)等也都
是艺术中的珍品。《红楼梦》(曹雪芹)更是辉煌的纪
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可以
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小说媲美。《红楼梦》对二百年来
的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研究已
形成了一门专门性的学科──“红学”。

一篇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分别是大概多少字?

长、中、短篇小说往往是以篇幅,亦即字数多少来区分的,但是文学理论界却从来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标准。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一般来讲,以字数论,常这样分类:
  微型小说 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们为这类的小说赋予一个新名词和新定义,例如极短篇、精短小说、超短篇小说、微信息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焦点小说、瞳孔小说、拇指小说、迷你小说等,族繁不及备载,连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也很难如数家珍分叙其定义,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总论之。一般认为小小说的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因为题材常是生活经验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由于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练,题材能见微知著者为佳。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能否带给读者感动。
  短篇小说 平均篇幅在二万字以下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谓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时,也就是减少角色、缩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动的时间。另外,虽然它们时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认为短篇小说仍应符合小说的原始定义、也就是对细节有足够的刻划,绝非长篇故事的节略或纲要。
  中篇小说 平均字数二万字至十万字的小说,一般认为是较容易成功的小说。因为对初涉创作领域的人而言,写作长篇易陷入多数的情节造成凌乱难收的困境,而写作短篇不是转折太少而单调、就是转折太多却显得拥挤。这时考虑将原本的构想改成中篇是一个广受推荐的建议。
  长篇小说 字数在十几万字以上会被划归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反映的事情很多,内容很丰富,字数过少不可能是长篇,其实二十万字以上才大多会是正式的长篇小说!而长篇小说字数最为不定,字数差距最大。有十多万字的,更有上百万字甚至数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此长篇小说还可分为小长篇(一般的在十多万到三十万间),中长篇(一般的在五十万至七十万间),大长篇(要在八十万字以上),超长篇(一般的过一百万字的),巨长篇(往往是数百万字数的)。
因此,通常文学界认为:
微型小说为几百字到几千字之内的小说;
短篇小说则从几千字到几万字,长的也会达到十几万字;
中篇小说则几万字到十几万字不等,有的达二十几万字;
长篇小说一般在几十万字以上,多的达几百万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