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公务员省考一般出题时间?考题提前几个月?

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是以制度研究与文献考辨为主的基础研究。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等,通过考察与科举相关的社会风尚、文人心态等,借以评价其对文学所施加的影响,更倾向于宏观的,以价值判断为主的传统思路。至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围绕试策,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切入,则是此后日趋深入、细致的专题化研究的嚆矢。与应试有关的诗、赋、策文等,既是文学的特殊形态,又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然而,新的难题也就随之而来。首先,是有关制度的考论,要如何围绕文学展开,以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次,应试文学“鲜少佳制”,又有别于传统文学而各见其特殊性,该作何评价呢?最后,是如何使应试文学与文学主流结合起来,以赋予其充分的研究意义。以应试诗而言,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其思路与方法也便于推广,可以说是现阶段融合科举与文学研究的理想范本。

  唐以律诗为一代之所胜,号为“唐律”。朝廷沿用隋制,又加以发展,确立起“以诗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人才、考核官员。应试诗例用五言律诗(有仄韵),称为“试律诗”,是唐代科举与诗歌之间最为直接、重要的媒介。
  唐五代以迄宋人,大多是把“以诗取士”,直接视为唐律繁荣的重要因素。如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尽管如此,宋人对应试诗本身的评价,却也并不很高,如李颀称“时有佳句”,葛立方云“省题诗自成一家”。元代科举没落,至明代,便不时有人质疑唐律系于“以诗取士”的说法。如胡子厚云:“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李肱《霓裳》之制,万不得一。”这种以否定为主的态度,可以视为是对本朝“以八股取士”的变相维护。清朝有鉴于八股之弊,从康熙年间开始,便在八股之外,逐渐恢复“以诗取士”的旧制。这也导致当时笺注唐人应试诗,成为一代风气。
  可见,古人对应试诗与“以诗取士”的评价,大致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回归肯定的。学界初期,也仍是以“促进”“促退”的价值判断为主,前者如余冠英、王水照,后者则以郭绍虞为代表。稍后,皇甫煃、马积高等,从考辨制度的角度,提出“以诗取士”晚于初、盛唐的诗歌高潮,使科举与文学的关系随之倒置,意味着:“以诗取士”对诗歌繁荣的影响有限,而诗的繁荣却有力地促成了“以诗取士”的制度。至此,应试诗的地位,随着“以诗取士”的倒因为果,愈加显得无足轻重。近年来,或有侧重应试诗文本的研究著作,亦多难逃“促退”的定声锤,以至陷入自我否定的尴尬境地。这便是此前学界与之相关的研究现状。

  徐晓峰的《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主要涉及“科举”与“文学”两个方面。从制度研究来看,作者始终是以“诗”为核心,围绕其所占比重与所起作用来展开论述。
  以进士科“以诗取士”的确立为例,主要分为三个逐级深入的具体论题。其一,是论证“杂文试不等同于诗赋试”。此前,学界多据文献中“试杂文”“识文律”等字眼,断定杂文试等同于诗赋试,将“文律”误认为“声律”。然而,作者从唐人杂文观的演变入手,指出初唐“杂文”兼有“文”“笔”概念;辨明其时“文律”不当限定为“诗赋之律”,而应是“文笔之律”,认为此前“致误之由在于对杂文、文律的解释太过狭隘”。既然“杂文”不等同于“诗赋”,这就意味着,应试诗并不是天然被纳入杂文试范畴的。换言之,最初诗在应试中所占比重,其实是或有或无的。
  其二,是论证“杂文试渐以诗赋为主”。如果说,前段论述是以文辞辨析为主,虽富赡而难免“一家之言”的话,那么,这部分便是以翔实的史料为主,多角度说明诗赋是如何从包括笺、表、议、论、铭、颂、箴、檄在内的十种文体之中,脱颖而出的。这在印证前说的同时,也勾勒出诗的比重在杂文试中稳步上升,以至于在开元、天宝之际大致奠定主导地位的过程。
  其三,是论证“以杂文试为首的新三场试的确立”。初期,朝廷重儒,以帖经为首场,后试杂文、策问,逐级黜落。帖经不中者不得试诗赋、策问。但是,“进士以帖经为大厄”。换言之,即儒学与文才多不可兼得,故朝廷准破格用“以诗赎帖”,说明帖经地位有所下降,而时风皆以“重文轻儒、尚才重诗”为主。至大历,“以诗赎帖”发展为“以诗代帖”,说明“试诗”的作用,已经从黜落之后的“救赎”,发展为考前不试帖经的“替代”。这也意味着,帖经不再是科考必经的环节,而诗的比重与作用也因此得到空前加强。因此,中唐以后,以“杂文试”取代帖经而成为首场的演变,其背后逻辑,应归因于杂文试的崛起。
  总之,应试诗打败诸多文体,成为杂文试的主流;杂文试从三场试中崛起,成为进士科取士的重要标准,这便是作者笔下“以诗取士”制度的全貌。与此同时,作者也注意到进士科录取标准在杂文与策文之间的权衡与角力。具体而言,在贞元、元和时期,王朝中兴,讲究明道致用,时风崇儒务实、反对浮华,故科举始以策文作为主要的录取标准。随着政局颓败,策文地位随之回落,杂文又得以与之颉颃。
  科举制度有常举与制举之别,前者常年施行,后者临时诏行;有选拔人才与考核官员之别,前者以进士科为主,后者则为吏部铨选。本书兼顾而有所取舍,都因考察“以诗取士”的制度而定。例如,本书论证“百篇科”与“万言科”以诗赋考核为主,意在选拔文学人才。虽为制举,却在中唐以后具有常举化的倾向,很能说明诗歌作为文士进身之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从层级来看,科举又有中央与地方之别。此前研究侧重中央,涉及地方制度时多语焉不详。幸而本书作者不曾偏废,以有关“乡贡再次取解与拔解”的专题研究,最见拓荒之功。

  从文学研究来看,本书立足应试诗,却始终具有参照唐律的自觉意识,故能顺利融入主流诗歌史。
  首先,本书考察唐代应试诗的体制特征,诸如限题、限韵等,却并不局限于此。以限韵为例,作者指出唐代“试律诗”用平、仄韵皆可,只是或有规避仄韵的趋势;而宋代乃必以平韵为限。这就从官方考试的角度,说明了唐、宋声律法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此外,作者有关文体因革的考察,上溯至初唐的律诗定型与宫廷应制传统,勾勒出唐代律诗兴起、繁盛,然后得以纳入应试范畴,最后到“杂文试渐以诗赋为主”的完整过程。
  其次,本书讨论应试诗的创作模式,却能跳出“鲜少佳制”与“时有佳句”的品鉴之争,只是将应试诗视为客体,并结合唐律的创作经验来谈。具体而言,涉及试诗的起承转合与三段结构,是源于唐律的日常经验;有关试诗的缘题技巧,折衷事、情等,又能与中晚唐律诗的应用倾向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试诗原本体现着官方的诗美理想,具有天然的“雅诗”属性。其发展,从最初“温柔敦厚,不怨不怒”的雅正之音,到寒瘦、绮艳各体的掺入,再到朝廷诏令“重塑文格,以正颓俗”的企图,更是很好地反映出试诗相对独立,却又与唐律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的整体趋势。
  最后,也最为可贵的,是能够从开成年间有关应试“诗则依齐梁体格”的诏令入手,引出中晚唐“以复古为新变”的诗律革新趋势。齐梁诗风,号为“齐梁格”,以绮艳细弱为尚,本是天然地为朝廷雅体所排斥。文宗诏令试诗“依齐梁体格”,显然应是出于声律复古的考量。近体律诗的发展,始于齐梁,成立于初唐,至中晚唐日趋精巧而时见束缚。朝廷倡导“齐梁体格”,自然是侧重声律,具有以“古调”救“新律”之弊的企图。作者由此切入,围绕皎然的声律理论与律诗创作,以说明中晚唐诗人在律诗定型之后,又极力寻求突破的焦灼与不断尝试。因此,“诗依齐梁体格”,并不是对齐梁声律的简单复古,而表现为“用律不滞”“深于声对”的律体新变趋势。
  总之,应试诗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唐代律诗的特殊文本。作者以此窥入,不再局限于科举如何从外部影响文学的传统思路,而是尝试将应试诗与诗歌的日常创作结合起来,视为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诗歌形态。这样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对后来者自当有所启迪。

公务员省考一般出题时间?考题提前几个月?

公务员省考一般出题时间会提前一个月。公务员考试的题是有一个海量的题库的,国家人事考试中心的工作人员会从中选择适合的题目组合成一份卷子。
行测的题目中可能会在常识部分考一下这次病毒的名称(这是最简单的)、防范呼吸道病毒传播的注意事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涉及医学常识和公共管理常识的题目。

扩展资料:
公务员考试题目类型
公共科目为行测和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实行分类分级考试,行测与申论根据副省级及以上职位和副省级以下职位分成两类试卷。随着分类分级趋势的推进,很多省份也进行了分类分级考试,如湖南省考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测和申论两科。
其中申论分为通用卷和乡镇卷。行测主要考察五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资料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推理;申论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提出对策、贯彻执行以及文章写作能力。
专业科目根据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科目考试。如国考中人民警察岗位、中国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都会进行专业科目测试,另外8个非通用语职位会进行外语水平测试。省考中人民警察职位也要进行专业科目测试。

现代语言学主要有哪几个流派,各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两千多年前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就开始了各种语言的研究,只是古代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未能揭示出语言的本质。直到19世纪比较语言学产生后,语言研究才开始发掘语言发展的规律,才使语言的研究变成了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功能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史上是发展最快的、最活跃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理论并把语言学真正变成科学之后,现代语言学便呈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论文从历时的角度阐述了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贡献。
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 索绪尔(1857--1913)。他通常被描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使语言学科走向现代的大师”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说是语言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索绪尔的理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索绪尔是把语言学研究明确为科学研究的第一人。他的理论直接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语言的本质。他的理论可归纳如下:
1.语言符号的本质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形象结合起来的,即“所指”和“能指”。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相关联的是能指的线性特征。
2.语言单位的关系性质由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一个能指与所指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属性。所指只是一个系统里的一员,通过同一系统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界定。
3.语言系统与语言现象的区分这是语言系统与语言的实际现象之间的区别。他认为,语言学家的认为是研究语言系统。
4.共时与历时的区分语言学上的共时与历时之区分,就是静态语言学和进化语言学之分。
二、早期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一)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创始于1926年10月6日,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伊、雅克布逊、布龙达尔等。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为语言事实的共时研究方法做了理论上的开拓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特征3.强调语言在知己语言社团中所发挥的功能。50年代后新一代的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续老一辈的研究,发展了新的理论,包括关于语言演变,语言系统,标准语言,主位与述位,语言功能。
(二)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派。这个学派成立于1931年,代表人物有乌尔达尔、叶儿姆斯列夫、布龙达尔。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学理论,目的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语言学的对象问题,第二个是语言研究的准确化问题。他们在追求形式化过程中,把语言学与数理逻辑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只有语言学成为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时,才是客观的、科学的。这个思想对包括哈里斯、乔姆斯基、韩礼德等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语言学家都有很大影响。
(三)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通常是指英国的语言学研究,其实就是弗斯学派。讲伦敦学派的主义贡献其实就是讲弗斯的主要贡献。弗斯对语言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是“多系统的”,而不是“单系统的”;第二,弗斯认为语言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语义的产生,语言描写实际上就是语义描写;第三,韵律语言学是弗斯的主义兴趣所在。人从聚合与组合两个方面研究语言的韵律特征,把分析的范围从单个音节扩展到音组;第四,弗斯区分语音的系统和结构。他把呈聚合关系即选择关系的语言形式界定为系统,把呈组合关系即线性关系的表现形式成为结构;第五,弗斯从人类学中吸收了不少营养。他特别重视语言的社会属性,把语言看作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套硬性规定的符号和标记。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他们是韩礼德创建的语言学理论框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系统语法要研究的是语言这个系统的构成以及其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功能语法试图揭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手段。
系统语法的核心部分是构建句子的一整套有效选择的图表,并且配有对不同选择之间的关系的详细的说明。韩礼德的系统语法与其他语言学家的理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语法十分重视语言的社会学特征;第二,系统语法认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知识”的手段。它区分了“语言行为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第三,系统语法比较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第四,系统语法用“连续体”这一概念来解释众多语言事实;第五,系统语法依靠对语篇的观察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第六,系统语法以“系统”为基本范畴。
三、小结
通过对现代语言学流派脉络的把握,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借鉴他人,拓展视野,打开思路。对我们汉语语言的发展大有益处。我国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和优越的语言研究条件,通过对现代语言学流派的学习借鉴和我国语言学家的自身努力,必然也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流派,并为相关领域的社会生产、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代码[Z]是指什么?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轮流问对方一个问题,猜自己头上是什么词

这个游戏叫《害你在心口难开》。
规则:
1、分2队PK,每队五人参赛。
2、必须正面回答问题,不能故意回避。
3、必须说出头上的原词,同义词不算,有星号标记是动作词。
4、被淘汰者出局,不能再参与游戏。
5、若猜出头上的词语,可示意裁判说出答案,猜对可以任意淘汰对方一名队员,猜错则被淘汰。
6、有一方全军覆没,游戏结束。

害你在心口难开词语
1、情景:在新年吃年夜饭时
词语:举杯喝饮料、说主菜名、提议做游戏、拒绝表演、说一个甜品名字、大家一起合唱、说歌名。
2、情景:演讲课上
词语:叫“老师”、举手、坐下、点头、回答问题、说“老师好”、起立。

“彦”字在日语中是什么意思?

彦 ひこ hiko げん genn 峰 ほう hou   みね mine 敏 びん binn
彦 
yàn 
【名】 
(形声.小篆字形。从彣(wén),厂(hǎn)声。彣,有文采。本义:有才学的人)贤士。才德出众的人;贤才;俊才〖personofvirtueandability〗 
产,美士有彣也。——《说文》 
美士为彦。——《尔雅》 
人之彦圣。——《礼记·大学》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诗·郑风·羔裘》 
又如:彦哲(贤智之士);彦圣(善美明达,亦指善美明达之士);俊彦 
彦士 
yànshì 
〖excellentscholar〗有才学的人;才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