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诵读经典的体会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中华经典诵读》很多,如《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诵读经典的体会

一、灯塔导航,豁然开朗
  开始,我苦苦思索,不知“经”归何处之际?有幸聆听了台中师大王财贵博士的教诲,使我疑云顿散,豁然开朗起来。犹如暗夜的灯塔,指引着“导读之舟”向着中国文化智慧的彼岸进发。于是,我自己自先读了起来。
  起先,我也读不懂这些“深奥的玄学”。因为小时侯没读过,大学也没读过,初次会晤自然陌生。于是我四处找参考书,查阅资料,向行家询问,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吟诵品味,渐渐地我开始喜欢上这些“老古董”了。被其中的音韵之美、精炼之美和智慧之美所深深地折服了。颇有相见“相见恨晚”之感。天天都要读之诵之,一日不读,便觉少了贵重之物,大有“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之感。
二、教学相长,苦中有乐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已须有一桶水。要让孩子能背,我首先得会背,为此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所谓“教学相长”在此有了生动的体现。随着经典不停地朗读,不断地背诵,我读经典的热情逐渐增高,背诵的篇目也不断增加,对经典的理解不断加深。听到孩子朗朗稚气的读书声,看到孩子兴致勃勃地背诵,我心中无比快慰。想到自已从一个“经盲”变成了一个读经的爱好者和指导者,更是倍感满足。
  然而,在“导 读”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同样充满着坎坷和酸处。上面已经谈到,对于一个“经盲”,其思想认识的转变就不是一件易事。这首先要战胜自已,克服懒惰、浮躁的情绪;要持之已恒,从不气馁;要坚定信念,不要被世俗的目光所左右。
  有人说:“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怎么还读这些老掉牙的书”?有时我自己也再想。“这样的文章连我都读不通,让孩子怎么读?这不是太难 为孩子了吗?”
  有的家长也问:“这些考试又不考,背这破玩儿有何用?”
  诸如此类的反诘和指责,令人苦不堪言。有时自已问自已:究竟想做什么?究竟在做什么?但转念一想,不能就此罢体,要继续做下去。我强烈意识到,要让孩子好好读经,首先要解决家长的思想问题。就在此时学校召开了学生读经汇报会,举行读经比赛,宣传读经的益处和意义,解答家长的疑问,想方设法让他们懂得:
  “经典”是人类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是最有价值的书。字字珠玑,不分难易。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生本源,轻易吸取人类的智慧。站在智人的肩上能使我们眼界旷远,胸襟开阔,能全面合理地支配我们的人生。读经可以启迪人的理性和智慧。对比较浅显的,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的吸收。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而且可以带动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
  背经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能加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高自制力和自觉性,还能使行为好转,心地向善。十三岁之前,多记性少悟性;十三岁之后,多悟性少记性。十三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背诵经典是最佳选择。

三、众人参与,蔚然成风
  知道了读经典的好处,学生读经典劲头就更足了,天天课前诵经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的学习劲头比原来更高了,各科成绩较原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行为习惯在诵读经典中得到了感悟,行为习惯越来越好。现在,学生诵读已形成了习惯。老师和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

诵读中华经典开展做一件好事写一篇体会

1.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

2.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

3.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4.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

5. 郊游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

6.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

9.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

10.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

1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

13.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

14.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

1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

17.“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

18.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

1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

20.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

21.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

2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

24.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

25.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

2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

27.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

2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

2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

3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

32.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追问:
我们是根据学校的德育实践写1篇心得体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该写些什么?

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