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乌鸦喝水的英语小故事 乌鸦喝水的数学原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乌鸦喝水的英语小故事

The Crow and The Pitcher
A crow felt very thirsty. He looked for water everywhere. Finally, he found a pitcher.
But there was not a lot of water in the pitcher. His beak could not reach it. He tried again and again, but still could not touch the water.
When he was about to give up, an idea came to him. He took a pebble and dropped it into the pitcher. Then he took another and dropped it in.
Gradually, the water rose, and the crow was able to drink the water.

乌鸦喝水的数学原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解,得:
乌鸦喝水的数学原理是:把石头放进水里,使水的体积变大,
一个紧口瓶中盛有一些水,乌鸦想喝,但是嘴够不着瓶中的水,于是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水面的高度随石子的增多而上升,乌鸦喝到了水。但是还没解渴,瓶中的水面就下降到乌鸦够不着的高度,乌鸦只好再去衔些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又上升。乌鸦终于喝足了水,哇哇地飞走了。
实验1
实验1(4张)首先,在玻璃杯里加大半杯水。(注意:水超过玻璃杯的一半)
第二步,往杯子里放石头。
石头一放进杯里,发现水也被抬升了。(黄标签的地方是刚才没放石头时的水位)
最后,石头一直加到水升到杯口。这时候,乌鸦可以喝到水了。
***********************************
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以宽再乘以高,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的立方。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想知道一只鸡蛋的体积是多少,应该怎么来求?
面对这个问题,你或许会一筹莫展,因为鸡蛋的外形不规则,没有现成的公式可用。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你一定读过。乌鸦发现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太小,水面又太低,怎么办呢?聪明的乌鸦发现周围有小石子,于是衔来石子,放入瓶中。每放进一块小石子,水面就会上升一次;投进的石子体积越大,水面上升得就越高。这是因为投入的石子有“体积”,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于是,它就把与它体积相等的水“挤”上去。也就是说,被“挤”上去的水的体积恰好等于投进石子的体积。
  石头的体积难以求出,那是因为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如果我们能计算出被它“挤”上去的水的体积,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只要我们用一个长方体器皿,就很容易算出被“挤”出来的水的体积了。
  假设这个长方体器皿底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放入石头后水面上升了2厘米,那么,石头的体积是4×4×2=32(立方厘米)。到这里,你一定会高兴地叫起来:“那我也会求鸡蛋的体积了。”
 乌鸦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借助小石子,使瓶中的水面上升,从而喝到了它想喝的水。
 人类的聪明之处,在于从乌鸦喝水想出了“等量代换”的妙计。

“乌鸦喝水”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 常亚歌 题记:
但凡老师认真准备的课堂,我们是很难判别它的“好”于“坏”。因为,这个“好”与“坏”的标准取决于各自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选择。如果非要对某节课做出界定的话,那么,我想,对教学目标商榷或许是我们议课活动中最大公约数。 《乌鸦喝水》,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的一篇课文。这个故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人人皆知的。因此,也使得这节课堂上教学任务相对轻松了不少。
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老师进行了以往生字词的检测:
乌云 乌黑 乌鸦喝水 喝茶 渐渐口渴 渴望 花瓶之后,老师切换了多媒体,把刚才几个字词编进一段话中:
中午上学时,妈妈担心我口渴,就想了一个办法,她给我装了一瓶白开水,让我带到学校等口渴的时候再喝,渐渐地,也有不少小朋友带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43234来白开水喝。
“是一只聪明的乌鸦。”
“是一只活泼的乌鸦。”
“是一只活泼又聪明的乌鸦。”学生不断变着花样回答这个比较宽泛的提问。
“因为,它把石子放在瓶子里了。”这个学生着急地答道。
“还有吗?”显然老师不太满意这个回答。
“因为它把石子放在瓶子里,把水给压上来了。”旁边的一个学生赶忙站起来进行补充。
“很好,你回答得很正确,同学们给他掌声。”老师说道。
课进行到这里,好像应该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认读生字词,了解故事大意。但是,老师此时好像还有“事情”要做。
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先是围绕着“到处”一词进行分析,得出乌鸦的执着精神,再通过乌鸦“一个一个”放石子得出乌鸦的坚持和耐心。最后,老师在完成上述两个目标任务之后,又作出一个大胆的教学尝试——以实验的方式来还原乌鸦喝水的全过程。在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接着播放了一首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并再次强调从乌鸦身上学到的各种精神。
在议课中,我们认真听取了这位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她想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前提下,通过主要字词的理解和分析,发现乌鸦的聪明智慧和不懈执着精神。对于小学一年级而言,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还有待商榷。比如我们能否把教学目标更多地落在语文的工具性的训练上。如全体学生都能正确通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复述故事大意,尝试用“到处”和“渐渐”说话。
从本班学生的情况来看,正确朗读课文的目标不难实现,对于用“到处”和“渐渐”进行说话练习也不会太难,然而在复述文章大意上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学生的复述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始终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一个训练点。以本课为例,在学生复述的同时,老师可以把每个学生提到的关键词一一列出,如“瓶子”“口渴”“石子”“到处”“渐渐”等。在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复述课文大意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拔高性的提示,即把黑板上的关键词按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如乌鸦—口渴—找水—瓶子—石头—喝水。这样,大部分学生就能沿着这条词语提示进行故事的大体复述。这样的训练要坚持下去,并且开始得越早越好,训练越系统越好。因为,这种流利的说话不仅是口语交际的需要,更是将来流利写作的需要。
写到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整个议课过程中,我们没有一个听课老师嘲笑或批评执教老师的“错误”,而是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然后再在教学设计上进行重建。我想,这种教学方案的重建会对所有听课老师心中的既定方案进行一种比量,而这种比量才是助推教师成长的最大动力。(作者单位:济源市教育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