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反抗现象” 简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心理反抗现象”

心理反抗现象,包括两个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两次“反抗期”和生活中的“超限效应”。 一、人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反抗期”的逆反心理及行为 1、2~3岁开始,到5岁左右结束。表现为,不服从大人的指挥和要求。比如妈妈用勺子喂宝宝,宝宝小脑袋左右晃,不要妈妈喂。然后小手抢过勺子自己吃,虽然吃的满脸都是,但自己很开心。我给总结这个阶段宝宝的举动是:我“能”“自己做”,我“要”“自己做”!这个时期,家长通常抱怨,孩子太不听话了! 2、12~13岁到20多岁。表现为反抗家长、老师的教育尤其是唠叨。这个阶段特性我概括为:我“能”“自己想”,我“要”“自己想”!这个年龄的少年,对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的思考、认识和观点,开始排斥家长教师的说教,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见识”,不再简单的接受来自家长教师等的意见,开始质疑、辩论,如果遭到简单粗暴的否定,则内心会涌起强烈的反抗心理。 二、超限效应 举个例子,比如你心情郁闷,给朋友打个电话求助。朋友很厉害,聊15分钟,把你的心结打开了。这时你想,朋友真棒讲到我心里去了,有这样的朋友真好。可是朋友并不打算结束,继续给你分析,开解,又15分钟过去了。这时你想,朋友不错,讲到现在我完全没事了。可是朋友还继续讲,又15分钟过去了,中间你想换个话题,但朋友还是谈这个。这时你的感受,可能不象前30分钟那么愉快了,有些厌倦。可是朋友还继续。。。又15分钟,再15分钟。。。这时你的感受恐怕是,这朋友真讨厌,没完了。肯定反感、抵触和朋友继续交流。这也是心理反抗现象。 “超限效应”的意思是,当你接受某种“刺激”(比如上面朋友的开解,或你听一个演讲,或讨论一个话题等)过多、过久、过度,你的心理感受,就可能从开始的新鲜好奇愉快,变成了厌烦、反抗。 超限效应导致心理反抗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假设某人很喜欢吃螃蟹,很久没回家了,妈妈给他煮了50个!如果真的都吃了还没撑死的话,恐怕他这辈子都不想吃螃蟹了,呵呵。

简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1:这4年是从幼儿园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慢慢转化为以“学”
为主的过程,对于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都产生了
极大的不适应。但由于其年龄的特征,对此感受不大,尤其是各方面的压
力。所以在这四年中是一个对学生综合习惯培养的一个最佳时机(比如说
心质的培养;智力开发;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小学生2:属于学生的心理的少年阶段,在各方面处于半成熟期,对许多事情的好奇心,
超乎咱们的想象。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是成熟阶段(集中力 记忆力 思维有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对知识认知度的最好的时机。
初中生:初中生智力的发展最主要在于其新的思维特点的出现.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的第
二个发展飞跃期会出现自我意识的高涨,反抗心理,情绪表现的矛盾性(强烈狂
暴性和温和细腻性的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并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等比
较极端的情绪类型)和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也日趋成熟与理性,并产生了较强的自尊心.确
立自我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