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情感与态度维度包括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思想是:以师爱为基础,以专业素养为支撑,关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研究能产生最优化结果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实施课程,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素养
  1、学科品质:热爱语文,树立并强化热心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思想,增强自己从事母语教学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语文功底,较好的文学修养,能独立钻研和驾驭小学语文教材。
  3、文化修养:博闻博览,养成经常广泛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1、课标教材:认真学习课标(大纲),掌握所教年段(级)的具体要求,并了解相邻年段(级)的要求。通读教材,了解全册的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前后联系。
  2、熟悉学生:多渠道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生活、健康、爱好等情况,包括对上期期末检测进行质量分析,掌握全班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教学计划:依据课标、教材和教参,制定出比较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寒暑假期间备好开学第一周的新课。
  4、资料准备: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图片、表格、影像、笔记等)必须事先准备,并开发语文教学中的相关资源。
  5、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每篇课文和每个语文园地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把目标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一课时中,并注意每课时教学前要列出须达到的具体要求。
  6、教学设计:扩大备课的阅读量,备课时除了钻研课本、教参外,应多阅览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补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要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注意把每篇课文课后练习作为制定教学要求的重要依据。把课后练习分散在各课时中完成。合理安排课时,防止两头松、中间紧的现象。每课时中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案形式多样化,可将教材批注、活页教案、制作卡片等综合运用,提倡写教学后记。实行超前一周备课。
  7、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好小黑板、电教媒体等教具。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教师一经进入课堂,不得中途出入,做到准时上课,按时下课。
  8、指导预习:认真指导学生预习,预习的重点是朗读教材,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可布置适量的查找资料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上网查寻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预习应根据年段,可以在课外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内进行。
  三、课堂教学
  1、识字教学:生字的呈现方式多样;字音的教学要抓住重点,并在当堂课中以多种形式巩固;要在字、词、句的联系中理解字义;要求写的字,必须分析字形,生字的书写要示范,指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字。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每节课均应安排写字练习。
  2、阅读教学:课始宜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需要和学习语文的动机,而后教授新课。讲读课文一般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顺序进行;讲读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设计好训练的步骤,有意识的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最后布置作业,要注重布置除读写以外的观察、实践、积累方面的作业。要加强读的练习。初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讲读中的读,要以问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理解内容,读懂课文;总结课文时的读,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流利、有感情。要注意语言积累,如好词、好句、成语、歇后语、古诗词和词文片段或全文。
  3、习作教学: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出发,突出重点,注意开拓思路。高年级习作前的指导应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每期八次作文要求及时批改,评语正面引导,重在激励。要指导学生评改自己的作文。要保证两周一次的作文评讲课,评讲要突出重点,与指导课的要求一致,讲评练结合,及时纠正每次作文中较突出的一两个问题。
  4、口语教学:选好口语交际的话题,话题内容学生要熟悉,要感兴趣;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拓交际的话源;要创设交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多向互动交流,引导正确评价,有效培养学生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5、复习教学:期末要留有两到三周的复习时间。复习前要拟订好复习计划。要认真上好复习课,复习课目标要集中,宜用“精讲多练”“从概括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对学生一期所学的某方面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注意“插漏补缺”。复习课要精心设计灵活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复习过程提倡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复习,要将上复习课与做检测题结合进行,要精选习题,避免将复习时间全用来做机械重复的练习题,不搞“题海战术”。
  6、质疑问难:精心设计教学提问,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老师要围绕课文的中心、重点发问,提问要明确,富有启发性、层次性,要加强对学生答疑的点拨与引导。
  7、学习方式:教学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变革学习方式,保证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当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8、板书设计:要重视课堂板书,板书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精要完整,能显示教学过程及知识要点。提倡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9、课堂管理:上课学生注意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提倡举手发言,允许不举手发言;讨论或做作业时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与老师或同学讨论,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根据需要,可以到阅览室、会议室、教室外上课;提倡学生在课本上批注、作图;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检查;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包括向老师提出学习内容及方式等要求。提倡分层性、激励性、建议性、多样性、延时性的课堂评价。
  10、分层发展: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注意调动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可适当放低要求,努力使其学有所得。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课堂作业:每节课尽可能留出3至5分钟让学生提问;结合社会、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拓展性训练;引导学生想象并拓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推出“课堂必做作业”和“课余自由作业”,学生可自行向老师索取作业题;作业版式可多样化,注意字体、颜色等变化和适当插图。课堂作业要求全部批改,并做到认真、及时。
  2、课外作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三、四年级每天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要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搞机械重复,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批改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活动及辅导
  1、语文实践:提倡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认真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尽可能多组织学生编小报,适当组织课外语文兴趣小组,如文学社、记者团、诗会等,号召家长尽量为孩子购买图书,努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课后辅导:制定培优辅差的计划,提出辅导措施,建立优生、学困生档案,做好跟踪记载。辅导要讲求实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心、耐心、有信心。要注意在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要有重点地及时辅导,解决难点,严禁用早晚自习讲授新课。培优主要是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学科竞赛及校内、校外的竞赛。
  六、教学评价
  1、形成性评价:每单元教学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单元测试,实现及时反馈。要根据反馈情况,编制矫正练习,指导学生插漏补缺,确保学习质量有效提升。
  2、终结性评价:可分为考查(面试)和考试(笔试)。
  分项考查:考查的内容是学生平时的积累、朗读、识字量等笔试难以检测的内容(积累可分为新闻摘抄、赏诗一首、名言警句、课内外的好词佳句等);考查的方式:教师直接抽查或由老师监督,学科委员交叉抽查。考查宜采用等级制评分。考查完毕,教师要及时写出考查质量分析。
  全体笔试:笔试原则只进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属于目标考试。考试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范围,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织考试要体现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以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成绩的评写可采用百分制,也可使用等级制。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填写语文成绩统计表和试卷分析。
  3、教学总结:每期结束,要在考查与考试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专题总结、经验论文、调查报告等)。
  七、教研科研
  1、积极参与学科校本教研活动,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每期至少有一项专题研究的物化成果。
  2、经常开展教学反思,采取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叙事、教育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
  3、加强同伴互助,采取集体备课、教研沙龙、上课评课等方式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4、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万州区教科所小学室

小学语文情感与态度维度包括哪些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就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一、认识和能力
《课标》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语言实践,其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实践,不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待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在过去我们只要求学生读考试文段、做与考试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考试、检测,严重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而从三维角度出发的新课程,如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除知识练习外更注重的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个性发展等。同时,阅读方法的运用、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标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二、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指出了能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例如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所以三维下的语文实践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类文章。因而对语文课程教学对三维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下面分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说明。
(1)情感态度。语文课程总目标2-3条是对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三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新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价值观。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既要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意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社审美情趣。”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得出,要学语文,更要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感,而不应该以文本烦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蕴含的感情,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目前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多少个版本?

1、人教版。这套教科书在低年级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编排上,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2016年9月起,人教版教材使用区开始试行部编新版教材,2017年9月起,部编新版教材在全国使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并增加了古诗文内容。 

2、苏教版。经教育部核准,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2001年秋,该教科书开始在全国12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3、北师大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其中一年级上册已用于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中。

4、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2年级),已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于2003年下期进入实验区。

5、西师版。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国家规划,并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科书。

它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验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教改实验和调查研究编写而成的。编写队伍由三结合的班子构成——其一、高校教授、文学博士、教育博士;其二、小学语文教研员;其三、小学一线骨干教师。

6、鄂教版。2002年,鄂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立项申请获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正式进入编写阶段。2003年5月,鄂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一、二年级,七、八年级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从当年秋季开始在省内部分试验区使用;

2004年5月,三、四年级,九年级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5年4月,鄂教版语文五、六年级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

7、语文版。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A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史习江、李守业主编,因其最先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的立项审定和编写审定,故按音序排为A版。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共同编写,王均、杨曙望主编,因十二省编委会打头字母是S,故称S版。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写或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套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较为简单,内容中很多是关于毛泽东的,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有关部门停止了这套教材的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间,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较为混乱。

1977年,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后的教材使用也相对的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教学大纲,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后开始陆续出版。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1988年国家教委据此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出版。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共24科教学大纲(试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纲重新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开始供应全国。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前后共使用了十几年。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也是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该教材根据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编订。2001年开始使用,由一年级开始,逐年推开。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实行“课程改革”后,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2016年9月,使用人教版教材地区开始试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版教材,该套新版教材在2017年9月起在全国使用。

小学语文的定义是什么

  小学语文的定义: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哲学]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这些内容其信息原意因语言文字固有的释义格韵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变或得到发挥变化)。   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而不是“语文”。   语文的全称是语言文化。

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

(一)学语文该学些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二)学习语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三)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四)打牢语文基础。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五)要讲究学习效果。
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六)要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例如: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
  2、说明文的要素: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观点的连接。
  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修辞的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等。
6、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7、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8、短语分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等。
9、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顺序:主、谓、宾、定、状、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