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如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珍惜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的人格,做一个按社会规范行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完善自我的人。初中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身心发展高峰的到来,人格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家庭、社区环境和学校教育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习得的核心部分,而班级集体是学生人格展示的大舞台。作为设计师和导演的班主任将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呢?
一、创建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班集体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具有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于接受他的教育。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诚挚的爱心和态度,从而引起学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必须注意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是融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初中生社会观日益形成,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在集体内取得一个应有地位的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同学合作,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因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愿意为班级做出努力。
2、培养班级自觉、自律。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在每年的新班级建立之初,均组织班委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使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真正作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督促,取长补短,每个人的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
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环节。
初中生在心理特征上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思维敏锐,但片面性比较大,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闭锁性。为此,
科学的教育,合理的引导,成为班级工作的特点。为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从初一开始就坚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奉献精神。例如,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而举办的相亲、相爱主题班会,通过歌曲演唱、发言讨论,使同学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和捍卫集体主义观念。此外爱,在你身边,青春畅想曲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人类需要友好相处,友爱、奉献是人类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在这具体的班级活动情境中,才能形成同学们良好的人格特点。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力措施 。
以人为本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立足点,校外施教是人格培养的延伸点。因此,要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时空,开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学校,班主任要取得行政、校团委、学生会、年级组和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班级的基本活动中;在校外,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由于社会原因,一些家长一般只满足学生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此,班主任要定期家访,了解同学们的家庭实际情况,传达同学们的心声,让家长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逐步塑造健康人格。
四、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心理辅导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初中生面临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很突出,如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人情感问题、个人前途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形成健康人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克服人格障碍,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和学生的促膝交谈使学生学会了自我心理调节,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五、教师自身的优秀人格,是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范式。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一位好的班主任,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言谈举止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品行、修养、风度,甚至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学生们摹仿、学习,班主任应当以自己优秀的表率作用和殷切诚恳的教导去影响学生们形成优秀的人格。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牮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
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浅析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它 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母亲或她的代理人的喂养和照料, 新生儿便无法生 存下去。 这就促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 依恋是人类最初始 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 节, 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
它通常在五六个月至 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 假如不是孩子大脑或身体发育有缺陷或障碍, 不出现依恋的 原因便是亲子关系出问题, 例如, 母亲或她的代理人并不爱 孩子,很少接触孩子,不爱抚孩子,不跟孩子交流情感等。 代理人更换频繁也使孩子无法产生依恋。 从来没有过依恋感 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只顾自己而对别人毫无感情的人, 也 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 还可能 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 行的。 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 是否发 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 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 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 当然, 这在很 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 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在人生开始的几年里就已经存在。
假如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 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 障碍,人格的发展也会出现障碍。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 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猜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 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答应或得到赞许, 他们便能推断今 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答应或赞许, 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 了信心, 便有了安全感。 我们必须明确, 对儿童造成威胁的, 并不是毒蛇猛兽, 也不是自然灾变, 而是四周的人尤其是负 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 假如孩子今天的什么行 为得到赞许, 什么行为受到制止, 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 度, 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 取决于父母今 天的心情是否愉快, 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 那 么, 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 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 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假如父母不 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 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 很多青年人的 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一位大学毕业生已 23 岁的女孩子问医生: "我现在该不该谈 男朋友呢?"交谈得知,她的父母亲一直向她灌输这样的思 想: 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 学习好, 自然就有人来找你, 用不着发愁找不到对象。 这位姑娘在大学四年之中, 几乎从 来不跟男同学交往, 参加工作近一年来, 一遇男同事跟她交 谈,她就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感到无话可说,十分尴尬。这 位姑娘虽然年龄早已成年, 可她的社交能力和性格还不如一 位健康的初中生成熟。 前面提到了幼儿依恋情感的重要性。 但是, 随着年龄的 增长, 父母就必须逐渐"放权", 鼓励孩子在家庭外同龄人交 往,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 一是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 一 是转变为对父母的依靠, 依靠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 性格特点, 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 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 就是依靠。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 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 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 既缺乏社交能力, 也学不会平等待人 的精神。 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 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 而不可能单纯靠 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 在家中, 假如有个苹果或一块蛋糕父 母照例让给孩子吃, 这很轻易使孩子产生特权观念, 似乎一 切好东西理应由他一个人独享。 倒是在幼儿园里, 孩子可以 学到许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 幼儿园的老师是懂得如何通 过日常生活使孩子学会人人平等的道理。 吃饼干, 每人四片, 谁也不多谁也不小;分苹果,每人一个,大小一个样。正是 这种生活实践,使孩子们逐渐懂得,所有小朋友都一样,大 家平等。其实,父母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在家里也完全可以 进行同样的教育, 产生同样的效果。 母亲可以有意选购一个 大苹果, 回家与孩子分享, 这不仅可以避免孩子产生特权观 念,还可以增添情趣和加深亲密感。这样,孩子从小便会有 "独乐乐不若与人"这种社会情感的萌芽, 而不会成为自私或 自我中心的人。 有些父母大惑不解: 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 关怀 爱护备至,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
其实, 父母只要好 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例如,父 母二人在谈论机关里分奖金评级别时流露出来的自私心理, 无意中却感染了孩子。又例如,某次来客,父母用较次的糖 果招待客人, 把较好的留给自己家里人吃, 孩子会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道理"么?父母亲本人庸俗不堪, 买架钢琴就想培 养出孩子高尚的情操,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 有些成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 他们的心胸开阔, 与 人相处一般不存什么戒心, 也乐意对别人投入情感。 有些成 人则相反, 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 他们经常提心吊 胆, 或心存戒备, 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 怕上当受骗, 好猜忌。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 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 是跟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相联系的。
一般来说, 父母是否善 于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 是否善于与孩子沟通, 即同时也敞 开胸怀让孩子理解他们,是决定性的因素。 孩子想吃巧克力母亲说:"不行,马上就要吃饭了。吃 了巧克力,你还吃饭不?光吃零食不吃饭,对身体不好。" 孩子玩得正欢,父亲说:"吵死了,真讨厌,到外边去玩去! " 即使用耐心说理的办法, 态度也比较暖和, 性质并没有变, 还是说服。任何两个人,只要互相企图说服对方,就会有一 个胜利,一个失败(一个成为有理者,一个成为无理者) 。
当然也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没有沟通。 亲子之间 最重要的相互作用不是说服, 而是沟通。 孩子想吃巧克力, 父母亲首先要理解他有这种需要, 也肯定他有满足这种需要 的权利, 父母亲甚至可以表达自己也喜欢吃巧克力 (假如确实如此) ,这便是沟通。有了沟通,便有可能通过商量就解 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共识。假如没有沟通而采取说服的方式, 不论父母说服成功或失败, 总有一方感受挫折, 而挫折感的 积累, 必然导致亲子关系不健康。 要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 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惩罚和过分保护是两个最重要问题, 必 须妥善处理。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有客观因素和主体因素,如下所示。
(一) 影响学习迁移的客体因素
1、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 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3、 教师的指导
(二)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1、 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 学习着的迁移心向
3、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由于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的,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学习迁移;。
新知识技能的获得也不断地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扩充和丰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过程也属于广义的学习迁移。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是狭义的迁移,特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20 世纪以来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就是通过设计两种学习情境,看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认知因素
  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其次是对他人的认知,第三是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交往的过程是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过程,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就会引起交往障碍。情绪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现应是适时适度的,应当与引起情绪的原因及情境相称,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分强烈,不分场合和对象,恣意纵情,会给人轻浮不实的感觉;若情绪变化激烈则会让人觉得过于感情用事;情绪反应过于冷漠,对本可引起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则会被认为麻木、无情。这些不良情绪反应都会影响交往。人格因素
  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人格特征容易给人以不良评价、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因而会影响人际交往。下面是较常见的一些不良人格因素及其对交往的影响。
 ①为人虚伪。与这种人交往,人们没有安全感。
 ②自私自利。这种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不关心他人,人们在与这种人的交往中会经常感到精神上、物质上受损
 ⑦不尊重人。与这种人交往。易被挫伤自尊心。
 ④报复心强。与这种人交往,使人常担心稍有不慎,就会遭报复,感到心理紧张。
 ⑤嫉妒心强。与这种人交往,易使人感到自己被嫉恨、被排挤、被剥夺,从而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⑥猜疑心重。常令人在交往中感到冤枉委屈,难以从内心接近。
 ⑦苛求于人。这种人易使人感到紧张和压抑,并易使自尊心受挫。
 ⑧过分自卑。这种人常被感觉为无能,与此种人交往使人感到负担、沉闷。
 ⑧骄傲自满。使人感到威胁或难以信任。
 ⑩孤独固执。自我防御心理太强,相互间难以影响,使人感到交往无效或交往很累。
因此,为了改善人际交往,应努力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能力因素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而对有些大学生来说,则是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调解他人的矛盾,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出尽洋相;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梆梆的。
人际交往的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来提高,关键是要多动脑筋多交往。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
(1)邻近性因素,指人与人在时间、空间上的临近性。比如大学生有时举办“同乡会”,它为同乡之间交往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认识、相互磨合,从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2)相似性因素,又称为类似性因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总是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或相似的人交往。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使彼此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得到互动相强化,从而产生了共鸣,导致相互吸引。
(3)补偿性因素,又称为需要的互补。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需要一个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是大学建立人际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说,需要上的互补是将人际交往联系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纽带。需要的互补是多方面的,包括人与人之间在个性特征上的互补和互嵌。这种由于需要上的互补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是现实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模式。
(4)仪表的魅力。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人对美的认识不同,但置身于美的环境总会令人赏心悦目,感到愉快。因此,人的仪表魅力也是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
(5)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些个性品质容易导致人际吸引,诸如:助人为乐、坦诚无私等行为倾向,就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
(6)情景因素。它是指社会环境、自我环境、心理环境三方面。大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往往在互帮互助中得到认同,这就形成了人际吸引。
上述增进人际吸引的积极因素,往往是几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因此,协调好各个因素的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阻碍人际吸引的不利因素
(1)信息沟通阻碍。 能否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关键在于能否通畅的进行信息沟通。大学生从不同社区而来,这就自觉不自觉的带上方言。可能在一定时间段里无法顺利畅通的沟通,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
(2)情感冲突。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排斥性情感使人与人之间互无交往的愿望,因而也就谈不上彼此的吸引和良好关系的建立。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双方,倘若在以后的交往中产生情感的冲突,也会给双方的关系罩上阴影。因此,“伤树莫伤根,伤人莫伤心”,一定要注意人的感情因素,使之成为增进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
(3)需要的不满足。 如前所述,寻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的行为动机,也是人进行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需求饥饿”是阻碍人际吸引和良好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4)利益冲突。根本利益上的不一致,甚至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也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之一。
(5)态度和价值观念相悖。态度是一种直观的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反映到人际交往行为中。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不一致,使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成为阻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6)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些个性品质则容易障碍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败坏、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等行为倾向,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融洽。
我们从上述两方面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诸要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考察周围的人际关系,了解其性质和变化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协调处理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