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请问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心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哪些?

请问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心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以上是本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实施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有哪些?

您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具体地说, 认为,应该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是积极预防的有效途径。在心理卫生方面,应坚持的原则有: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要按照不同年级或年龄安排好生活节奏;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情绪情感良性发展;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包括性教育);要根据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要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还要特别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心理保健措施。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问题,主要依靠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班主任工作来解决。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原意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办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采访者即要求咨询者尽管有心理正常的人,但往往心理不太健康或心理失常者占相当比例。心理失常,有轻度的和重度的,机能性的和机体性的之分。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要范围。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纠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个体对自己与环境重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改变态度和行为,以达到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儿童青少年,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学校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那只是用以咨询学生的,而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许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不妥当,或面临着问题,他们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另外,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分析学生有关心理症状,掌握学生确切的征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心理障碍。还应该指出的是,"问题"儿童青少年不只是一般学校里有,重点学校里可能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北京市开设了王建宗任主任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上海、石家庄等地也较为活跃。当然,要办好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咨询人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针对情况,给予教育;启发对方,解除负担;以友相待,尊重信任;绝对保密,维护德性;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地展开。
(三)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诊断性评估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内的完整过程。心理诊断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开展中应做到:尊重客观心理事实;坚持科学严肃的态度;讲究系统整体性;从发展的角度对待诊断对象;注意保密;以教育为最终目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矫正前,也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或特定方面的诊断性评价,以确定状态,寻找原因,做出全面评估,并加以确诊,为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准备。|
(四)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目前,对多动症、学校恐惧症等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了行为矫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对离家上学极度害怕而表现出多种心理和行为征兆,如腹痛、抑郁和恐惧等心理症状。据统计,约有0.4%~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患有学校恐惧症。学校心理学家对学校恐惧症的表现、原因及分类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矫正理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中小学应与有心理学系或心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加强联系,只要有这方面条件的高等学校, 想他们肯定能帮助中小学做好行为矫正的。
(五)学习指导
所谓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以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特别是比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按照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以及习惯进行学习,以便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目前,北京市不少学校在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研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改革, 们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等进行考察,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各种职业对能力和特长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这样,具体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唤起他们对将来的考虑,指出机会并监督其工作的情形和进展,使学生得以正确选择并从事职业,以充分发挥其能力和积极性。
上述六个方面的途径及其措施,涉及到学生在道德、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卫生、生活、自 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领域。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一定能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的心理课心得体会 500字

先说一下什么是心理课,心理课的意义,再举些例子谈谈心里问题造成的悲剧,说说自己在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最后强调这门课对初中生很有帮助

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应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

怎样避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面对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国青少年是否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随着竞争不断加剧,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客观上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心理健康水平在决定人的生活质量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卫生专家艾森伯格教授所言:“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此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力不强,害怕失败,现实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反差甚大。而目前的社会还缺乏足够的为青少年缓冲精神压力、排解心理不适的机制和机构,亟待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1.把心理健康纳入到教师任职资格和继续教育系统   平时大家总提出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学生成长中的身心问题固然重要,教师的种种身心健康也同样重要。   一些与教师焦虑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小学教师源于各种环境压力的影响,由于缺少或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自身又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致使相当多的教师表现出身心不适的症状:疲劳明显、神经症增多,食欲不振、急躁、抑郁,强迫症及注意力困难等。因此,我们在思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关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教师承担着维护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师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烦恼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或行为后果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势必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处在“社会化”成长过程,进行选择生活方式的学生。   所以,应该把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到所有教师的继续教育系统中,并把之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条件之一。   2.中小学按一定比例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   早在1999年8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但五年过去了,除了大多数大学和一些城市重点中学配备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以外,绝大部分中小学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和农村中小学,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更是缺乏。WTO提出,每6000-7500学生中就应有一名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者。2001年美国卫生局正式出台了《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其中几点值得借鉴:一是注重消除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误解和偏见,强调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整体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和其它疾病一样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见不得人的,也不是不可以防治的;二是强调教育,提出要采取措施培训教师、家长和医务工作者,让他们能更好地识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三是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认为要真正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最广泛动员各种资源,消除部门分割管理,同时还须加强相关的基础建设。议程的实施标志着美国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国家级战略基本形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各类学校积极就用教育学心理成果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当前在教学机构从事心理学服务的专家已达3.5万人。按这个标准,我国应有2万名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者。   3.加强媒体宣传的自律意识,报道青少年事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对影片、游戏、玩具的分级制,规定哪个等级标准的传媒内容才适合青少年。   4.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和生涯发展相结合   1956年,瑞典政府规定性教育为中小学的必修课。1967年,美国“全国学校委员会联合会”和“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联合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推行中小学12年连续性教育,要求各校拨出课时进行专门的性教育。此后,德、日、英等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各国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各有其特点,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非常重视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育的同时,都没有忘记把性道德教育作为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美国性知识和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习手册》中就强调,必须通过性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表达和发展客观的和共同遵守的性交往原则和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关系,能从与同性或异性的交往中获得关心,并从性教育中懂得有性关系的义务和责任”,“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性价值观,能以理性来做出明智的性决定”。瑞典的性教育指导书《人际关系导论》中也阐明了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性和其他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念、思想和价值观,以便接受性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并对其他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的发展、社会关系及社会构成有密切联系。”   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的任务主要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关于青少年研究的成果,整合形成有关青少年成长必需的基本知识,以此为依据开展多种有效的活动,指导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培养青少年“学会成长”的能力与技能,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和我国教育面临的现状,青少年成长指导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生理发育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社会适应指导、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健康发展指导五个主要部分。   5.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帮教网络   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在国外,社区建有青少年事务所,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帮教。如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老年人、青少年和残疾人。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一、第二人的职责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国外和香港地区都有社工这一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培训的专业人员,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并且活跃在各个社区,进行青少年(包括成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的工作使大量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受益。当前,我国大约有150多所高校已经设置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陆续将有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到社会求职,这为创建以社区为中小的心理咨询和帮教网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目前,我们国家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工作的性质和定位还不是很清楚,当前从事这一事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身份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单位的职工;既没有固定编制,也不算正式聘用,身份很尴尬,这就不能为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吸纳到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6.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已有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2)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它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等等。

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学习心得2000字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的意义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 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 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因此我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是我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我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大学优秀心理委员的主要事迹怎么写?

如下:
1、从大学入学以来到现在,一直担任着本班心理委员,回顾这两年,为了这份工作,虽然谈不上殚精竭虑,却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当然这个过程也让我收获颇多,至少说能把来自天南海北性格各异的30个同学通过一个小小的心理委员融洽团结起来,我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成就感的。
老实说,在大学之前,我还真不知道有心理委员这一说,加上自身专业和这个也是八竿子打不着,当年要不是觉得班助周彦学人挺好,我肯定会拒绝这份“美差”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我只好去“补课”了,除了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心理委员培训,课后也有意地去图书馆借阅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毕竟,想要做好这份工作,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还是挺必要的。
担任心理委员以来,曾多次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在一些特别的节日里,比如说中秋节端午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我会编好祝福提醒的短信给大家,也利用周末或学院心理部提供的一些机会,给同学们宣传健康的心理知识,并且
每月及时地领取发放心理部的“心苑”报把更多的关爱从学院传递到同学们手中。
去年的“5·25”和前几天刚刚举办的“悦纳自我,珍爱生命”主题班会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互动,让大家在一个轻松娱乐的环境下,不仅增进了同学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还让大家更愉悦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
同时也积极地与同学们沟通,尽量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认真地完成学院或老师布置的人物,做好本职工作。      还记得大一刚军训完那会儿,很几个同学在和宿舍相处中遇到了一些烦恼,有所耳闻之后,我就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特权”,主动去找他们聊天谈心,用我的真诚和热心感染他们,同时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只要同学们遇到烦恼找到我,我一定会专注地做一个倾听者,然后尽我所能,为大家排忧解难。
平时也通过短信、飞信、qq、电话或者面谈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开展的各类心理教育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各类可利用的资源,如某某心理咨询室或者什么心理健康网站等。
最后,感谢老师同学给我的信任,你们的配合和支持是对我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表彰!以后的工作,我希望能做得更好!
2、自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以来,曾多次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让班级同学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积极与同学们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日常困扰,认真完成上级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好本职工作。
2015到2016年期间,组织了两次班级心理班会,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使同学们更加的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注意到了解心理健康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深刻的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曾参加“5.25心理健康宣传月”的心理游戏比赛,使自己参加到心理健康宣传的活动中,对心理健康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从而能灵活处理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2016到2017年期间,曾组织了班级心理健康生活会,‘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给同学们及时打了预防针,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同事积极参与‘尊重生命,心理阳光进宿舍’活动。 在职期间努力配合学校工作,把心理中心和心理部的宣传工作做好,鼓动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心理活动。自己每次都准时参加心理方面的会议,并及时将会上的内容通知给班里同学。在班上关注同学心理健康问题,每月(周)坚持上报本班同学心理状况,关心心理弱势同学,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聊天,了解每个同学的心理状况。

大学生对心里健康教育课的期望

因为我也是学生 所以对心理课有自己的期待 我们普遍不是很喜欢太过于理论的东西 因为那些东西要么离我们太远我们用不到 要么就是我们已经了解了的东西 我们更期待具体的解决方法 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测试发现自己的问题 并且互相讨论之后 老师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比如消极的心态 面对压力我们可以怎么做怎么解决

初中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对心理健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首先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