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求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公式

[求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计算题

1. (1)12×2=24元 (2)24-21.6-0.4=2元 (3)2÷0.4=500% (4)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500%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12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 2. (1)技术改进前月成本=50×80+60000÷(5×12)+16000=21000元 那么,每斤面纱的社会价值为:21000×2÷1000=42元 (2)改进前,剩余价值为:21000元 改进后,剩余价值为:42×1000×150%-50×80-60000÷(5×12)-16000×150%=34000元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34000-21000=13000元 3. 按c:v=19:1的比例加到9:1的有机构成中,仍然能达到19:1的有机构成 说明必然是缩小了不变成本,工人减少了 因为新增加的资本有机构成跟增加后的一样,可以直接在原来的成本中计算 那么不变成本c=10×9÷10=9万元,在增加前后是不变的 新的v变为 9×1÷19=9/19 万元,减少了 1-9/19=10/19 万元 减少的工人数量为: 10000×10/19 ÷50≈105人

政治经济学公式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 - 商品个别价值   超额利润 = 商品社会价格 - 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 优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绝对地租 = 农产品价值 - 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课本第284页的一大堆公式有规律可寻,凡是有三角符号的都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大于号)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例:2004年7月《马政》的其中一题多项选择题:   3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 )   A.Ⅰ(v+m)=Ⅱc   B.Ⅰ(v+△v+ )=Ⅱ(c+△c)   C.Ⅰ(c+v+m)= Ⅰc+Ⅱc   D.Ⅰ(c+v+m)= Ⅰ(c+△c)+Ⅱ(c+△c)   E. Ⅱ(c+v+m)= Ⅰ(v+△v+ )+Ⅱ(v+△v+ )

政治经济学中的c v m分别指什么?

m——剩余价值(Mehrwert):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c——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v ——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可变资本的对称。它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只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原有的价值量并没有改变,马克思称它为不变资本。

扩展资料:
价值是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价值基础上的“剩余价值”,这是工厂制的事实。它的表象是劳动协议或劳资谈判合同的执行过程的结果。其实,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完全合同理论,地位上相当于“剩余价值理论”,说的是劳动者不能弄清楚自己的“剩余”,实际上就是资方最后的控制权,它不属于劳动者。
就是说,劳动者对劳动过程没有最后的控制权。这是个商品社会的事实,马克思把它称作“剩余价值理论”。即在狭义视阈下, 资本主义企业被直接规定为资本家特别利用市场劳动力合约的一个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控制生产方式和劳动合约。
其他经济学英文缩写及其含义:
1、TFC:固定总成本、TVC:可变总成本、TC:总成本。
2、AC:平均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
3、MC:边际成本、TP:总产量、AP:平均产量。
4、MR:边际收益、AR:平均收益、TR:总收益。
5、MC:边际成本、AC:平均成本、TC:总成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计算题:社会上有甲乙丙三个生产部门,每个部门资本总和都是200,剩余价值率为100%,...

有机构成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创造剩余价值 所以甲乙丙的可变资本分别为 20 40 60 剩余价值率100% 所以(1) 20 40 60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2)10%,20%,30%;(3)20% 预付资本总额=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4)100 (5)120(成本+剩余价值) (6)120(成本+利润) 唯一跟前面网友不同的答案 我觉得又没有说超额利润为20 所以就是120,并不用再加20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原因是: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而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扩展资料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在于: 1、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劳动二重性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1.某企业预付总资本为15000万元,其中厂房8000万元,平均使用40年,

1.厂房年折旧费为1万元/20年=500元,
机器设备年折旧费为1万元/5年=2000元,
生产工具年折旧费为0.5万元/2年=2500元,
以上三者均为固定资本,总计年周转额为5000元
原料、燃料、劳动力均为流动资本,总计2.5万元,平均3月周转1次,即一年周转4次,年周转总额为10万元,
用固定资本年周转总额与流动资本年周转总额之和除以资本总额的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0.5+10)/5=2.1次
2.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周转次数=100%*1.5*4=6万
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周转次数=100%*4=400%

政治经济学计算题:试计算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1、资本有机构成9:1,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9:1。不变资本=900万,可变资本=100万。
2、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即固定资本=900万*80%=720万。
3、流动资本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即流动资本=100+(900-720)=280
4、固定资本年周转额=720/10=72,流动资本=280*10=2800
5、预付资本周转次数=(72+2800)/1000=2.872

政治经济学…雇佣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中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答案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太理解

且看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中包含的旧的价值转移到生产的商品中(c)。而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的损耗,即劳动力价值(v);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m)。商品的总价值就是c+v+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