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
总体方案(2021-2030年)
重庆市万州区林业局
2021年8月
项目名称: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总体方案(2021-2030年)
主管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林业局
编制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单位资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
证书编号:乙 22—006
法人代表:项祖元
技术指导: 任茂文 林业高级工程师
技术负责: 秦能利 林业高级工程师
撰 稿: 项祖元 林业高级工程师
Arcgis图制作: 朱 君 林业工程师
目 录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一、基本情况
二、 建设现状与空间分析
第二章建设思路
一、编制依据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原则
四、实施范围
五、建设目标
六、建设期限
第三章 建设任务
一、森林资源数量提升
二、森林资源质量提升
三、库区消落区治理
四、提升综合效益
五、着力加强生态保护
六、着力强化民生保障
第四章建设方案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
三、农村“四旁”地植树
四、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
五、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
六、景观示范林建设
七、森林抚育
八、低效林改造
九、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
第五章进度计划
一、阶段计划任务
二、年度进度计划
第六章资金估算
一、投资标准
二、投资规模
三、资金来源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落实用地和资金
三、强化科技支撑
四、推行项目监理制度
五、加强考核与宣传
六、 严格检查验收
第八章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二、经济效益
三、社会效益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6年1月和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重庆时特别指出,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要有上游的责任和担当,坚持上中下游协同,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2020年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开创性地赋予重庆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推动改革开放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大责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着力解决长江重庆段等大江大河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20〕137号)、《关于切实做好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作的通知》,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坚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形势判断和改革发展大政方针上来,作出系统部署,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为重庆一域争光,为全国大局添彩。着力针对长江重庆段等大江大河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屏障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落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防止长江水土流失,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决定开展大规模长江两岸绿化行动。已规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建设大尺度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理念,建设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补天窗、生产空间调结构还林草、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努力实现林相季相变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间配置、疏密高低错落有致,逐步在重庆大江大河及两岸形成“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千里江山巴渝画廊美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137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以建设万州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行“林长制”,结合全区“一心六型”发展,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扎实推进长江两岸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受区林业局委托,在区农业农村委、区城管局、区规资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水利局等区级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沿江各相关镇乡、街道的大力配合下,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于2021年6月编制完成了《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总体方案(2021-2030年)(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征求区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各相关镇乡、街道的意见后最终于2021年8月形成《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总体方案(2021-2030年)》。
单编制位:重庆市万州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基本情况
(一)万州区概况
自然地理 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位于北纬30°23′50″~31°0′18″、东经107°52′22″~108°53′52″之间,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东与云阳县相连,南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湖北省利川市接壤,西与忠县、梁平区毗邻,北与开州区交界。东西长97.25 公里,南北宽67.25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77.42平方公里,直线距离重庆市228公里。
地形地貌 万州区属四川盆地东缘平行岭谷与盆周山地过渡地带。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本区,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河流阶地、浅丘平坝地貌。其中丘陵占43%,主要集中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平行岭谷区,是主要农业耕作重点区;低山占48%,主要为海拔500-1000米的山区,是区内最主要的地貌形态,主要为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也是森林分布较多的区域;中山区占9%,主要集中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七曜山等地,主要适宜种植林果、药材和牧草等。从北到南有善字山 、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最高点位于普子乡七曜村沙坪峰,海拔1762米;最低点位于黄柏乡境内,随长江蓄水水位变化而变化。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
水文条件 长江贯穿全境,流程80.4公里。全区有12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长江支流。万州区发源直接注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苎溪河、瀼渡河、石桥河、新田河、五桥河;本区发源经其它县注入长江的有汝溪河;过境河流有普里河、磨刀溪(含泥溪河、驷步河),是项目区流域最长、面积最大,水量最丰的两大支流。全区水库有登丰、甘宁、新田、鱼背山4座中型水库,高峰、万年、双堰、万家沟等17座主要为城镇供水的小Ⅰ型水库。
土壤条件 全区森林土壤主要有冲积土、紫色土、黄壤三大类。冲积土主要分布于各山间冲积坝500米以下的甘宁、龙驹、新田、赶场等溪河槽谷向斜和长江干流溪河入口及回流坨的禹安沱、田坝、晒网坝等地,面积较小。紫色土主要分布于各山脉间向斜丘陵和低山区域,一般在海拔200—600米之间,面积占51%。由于地域差异,方斗山以北的紫色土呈中性至微碱性,方斗山以南紫色土呈中性至微酸性。黄壤主要分布于500—1700米背斜低、中山区域,面积占49%。砂岩发育的黄壤呈微酸性反应;石灰岩发育的石灰性黄壤呈微碱性反应。
气候条件 万州区属亚热带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的立体气候特点。农作物四季都能生长,有利于农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常年平均气温13.8℃-18.8℃,一月平均温度6.6℃,七月平均温度28.4℃,≥10℃年积温5800-6000℃;年均降雨量1222毫米,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约占年降水的70%;日照偏少,平均日照时数1284小时,无霜期达306天。
社会经济 万州区辖11个街道、29个镇、12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437个行政村、197个社区,3112个村民小组。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172.56万人,乡村人口98.88万人,城镇人口73.69万人,社会生产总值970.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9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8.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6.7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7.38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62元。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2元。
(二)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位于长江两岸,总共涉及19个镇乡、11个街道和3个国有林场,187个村、社区,1152个组(长江南岸的长岭镇、新田镇、太龙镇、新乡镇、黄柏乡、溪口乡、燕山乡、长坪乡、百安坝街道、五桥街道、陈家坝街道等11个镇乡街道和区国有新田林场;长江北岸的高峰镇、甘宁镇、龙沙镇、武陵镇、瀼渡镇、天城镇、熊家镇、大周镇、小周镇、高梁镇、九池乡、太白街道、高笋塘街道、牌楼街道、龙都街道、双河口街道、周家坝街道、沙河街道、钟鼓楼街道等19个镇乡街道及区国有分水林场、区国有新田林场、区珍稀植物园部分辖区。
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规划范围:长江干流及三峡库区回水区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m左右),长江干流起点为长坪乡金福村,小地名石槽溪,终点为黄柏乡金山村,小地名盘石老屋。项目实施区域土地主要包括:陡坡耕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及农村路旁、水路旁、村旁、宅路旁(简称农村“四旁”)隙地,城市建成区、交通、码头等规划绿化用地等。
自然地理 项目区地貌属低山河谷类型。主城下游两岸为河谷台地与陡坡地连接成椅子形地貌;主城上游北岸至瀼渡镇河溪口为坡地,地势较陡,坡度较大,河溪口至武陵镇禹安沱段在多为缓坡农田,间有零星荒坡, 禹安沱至忠县界坡度较大;主城上游南岸至溪口乡玉竹村山下部至江边大多为缓坡农田, 间有零星荒坡,上部为山地; 玉竹村以上至燕山乡原址为河谷台地与陡坡地连接成椅子形地貌;其上至长坪与新乡交界处为坡地;长坪至石柱县界大多为农田,地势较缓。
项目区地处长江河谷,土壤多为河谷冲积土、紫色土,其次为冷沙黄壤。年均气温18℃左右,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10℃的积温6500℃左右,无霜期300多天。长江河谷特殊的地理位置,往往形成连晴高温天气,干旱天气对林业营造林生产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 项目区涉及30个镇乡、街道的行政区域面积212.36万亩,总户数43.8万户,总人口107.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约4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8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0亿元,粮食总产量16.9万吨(项目区基本情况详见附表1)。
二、建设现状与任务空间
(一)林地资源现状
根据全市总体规划,结合全区2020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和国土“三调”最新成果资料统计,万州区重庆长江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规划控制线范围内幅员面积83.20万亩(幅员面积不包括长江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5.71万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49.16万亩,疏林地0.28万亩,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89万亩,一般灌木林地0.9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68万亩,苗圃地0.19万亩,无立木林地1.48万亩,宜林地0.08万亩,四旁林木资源折合1.8万亩,森林覆盖率64.7%。从林地资源层面分析,存在以下几种现况:
一是森林分布不均衡。项目规划区现有森林面积52.05万亩,主要集中分布在方斗山、铁峰山等山脉,丘陵区和平坝区相对较少,城郊街道辖区森林分布更少。如武陵镇、长坪乡等19个镇乡和3个国有林场幅员面积71.02万亩,森林面积46.31万亩(含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7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5.21%;陈家坝街道等9个城效街道幅员面积12.18万亩,森林面积仅5.7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7.13%。
二是可供造林用地空间不足。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速,国家进耕地红线保护政策下进一步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政策,供给林业造林绿化用地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加之林、农生产争夺种植用地空间现象普遍,林农用地矛盾比较突出,可供成片植树造林绿化用地空间不足,新增森林数量提升空间小、压力大。根据万州区国土“三调”数据,项目规划区幅员面积83.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57万亩,林地用地面积49.24万亩(茶园0.12万亩,公园与绿地0.01万亩,灌木林地4.96万亩,果园11.17万亩,其它林地0.36万亩,其它园地0.09万亩,乔木林地30.09万亩,竹林地2.44万亩),可用于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的25度以上坡耕地仅有0.8万亩,且多数呈零散分布。
三是挖掘农村“四旁”植树空间。项目规划区内农村“四旁”可供植树造林绿化用地资源多,空间较大。“四旁”植树是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大多“四旁”空地绿化挖掘潜力不足,缺乏整体推进和统一规划。因此在项目总体规划与实施中充分挖掘农村“四旁”土地空间生产潜力,发挥“四旁”植树资源优势和造林绿化成果经验,因地制宜、适地适地配置名特优珍稀树种,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四是急需加强造林绿化成果巩固。一些地方未能适地适树,盲目热衷栽植经济林树种,在造林资金严重不足总体背景情况下,苗木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管护责任未落实、抚育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比较普遍,后期苗木成活保存率低,反复造林与复耕等问题急需研究解决,持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迫在眉睫。
(二)森林资源质量现状
根据万州区2020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成果统计,项目规划区内森林面积52.05万亩,其中混交林只有1.54万亩,约占总量的3.0%(其中阔阔混交0.55万亩,针阔混交林0.61万亩,针针混交0.38万亩);纯林面积达50.51万亩,占总量的97.0%。森林面积按龄组分,幼龄林14.90万亩,中龄林13.03万亩,近熟林7.24万亩,成熟林5.97万亩,过熟林4.46万亩。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2.89万亩。从森林结构方面分析,存在以下几种现况:
一是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现有森林纯林占比过大,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前一轮实施退耕还林中造林树种以柏木、杨树、竹子等纯林为主,林相单一,林层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循环系统脆弱,防灾减灾功能不强。同时由于项目区天然林中的马尾松纯林占比超过80%,极易发生松材线虫病和松毛虫害,目前发现马尾松林分受到森林病虫害危害较严重,抗灾害能力弱,需加强树种更替抚育或林相改造,提升森林整体质量。
二是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项目规划区针叶林面积比重大,阔叶林面积比例小;林分中中、幼龄林比重大,成过熟林比重少。有林地中阔叶林纯林26.42万亩,只占有林地的50.92%,而针叶林纯林24.10万亩,占有林地的46.13%。项目区中幼林占有林地比例为61.26%,成过熟林比例为22.79%,中幼林所占比例过高,可利用资源短缺,木材资源青黄不接,森林抚育亟待加强,森林结构有待改善。
三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足。总体来看,林地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林地产出低,森林综合效能差。项目区已有3个自然保护地,即万州铁峰山国家级自然公园、万州乌龙池市级自然公园和万州武陵湿地区级保护区,另拟申报万州荷叶铁线蕨市级自然公园。项目规划区自然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保护地基础设施薄弱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性,森林康养、旅游等生态化、产业化发展滞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四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重道远。近年来,项目规划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难点是松材线虫病,因人为违规运输、利用疫木和松墨天牛自然迁飞传播而防不胜防。同时,每年因风灾、雪压、冰雹等自然灾害致8万多株松树死亡,灾害叠加増大了“内防扩散”防控难度。随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商贸物流加快,各类木质包装物品进出增多,“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加,又增加了防控难度。为确保森林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其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重道远。
(三)项目建设空间分析
1. 森林资源数量提升空间。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划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森林数量提升面积8.4万亩,按最新国土三调数据的现有土地资源分析测算,可基本满足空间需求(详见附表2、附表3、附表5)。
新一轮退耕还林 根据2021年4月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院编制《万州区全域空间要素配置研判》,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规划区内现有15度以下耕地1.9万亩,15—25度坡耕地1.8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0.8万亩。在保障基本农田保有量、优质耕地及城镇建设的前提下,可以从25度以上坡耕地中选择实施退耕还林造林,确保完成市级下达退耕还林任务0.4万亩。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经济林 根据2021年4月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院编制《万州区全域空间要素配置研判》,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规划区内分两种途径规划落实。一是在保障基本农田保有量、优质耕地及城镇建设的前提下,可以将15—25度坡耕地1.8万亩调整为园地形式,用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造经果林1.8万亩。二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造空间为3.4万亩,规划在项目区现有红桔、橙、桃、李等经济林10万余亩中的经济林因遭受病虫害危害、树龄老化、品种退化等,需进行改造或高接换种,规划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造经济林3.4万亩,确保完成市级下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经济林任务5.2万亩。
农村“四旁”植树 项目区内镇乡、街道近年来脱贫攻坚新建了很多农村居民点、镇村广场、“四好”公路、农村饮水工程、山平塘整治、河道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加上农村闲置边角地、房前屋后间隙地较多,农村“四旁”植树空间广阔,可完成市级下达农村“四旁”植树任务1.7万亩。
疏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营造林 项目区现有疏林地0.28万亩,未成林地0.5万亩,2018-2020年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新造林地0.4万余亩,完成市级下达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任务0.6万亩空间充足。
宜林地造林及灌木林地培育 项目区现有灾害木采伐迹地0.2万亩,宜林荒地0.08万亩,一般灌木林地0.91万亩。可满足市级下达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0.5万亩任务落地。
2. 森林资源质量提升空间。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划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质量提升24.16万亩。项目规划建设区实施景观示范林建设,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达到实现森林质量提升目标任务(数据测算参考详见附表4)。
景观示范林 选择江河两岸快速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路段出入口和重要节点,结合乡村旅游景点、城周九大山头等重要生态景观区域,城镇建成区滩涂地、公园及其他可绿化地块,通过多树种配置,提升绿化美化景观, 增加森林观赏性,扩大生态容量,确保完成市级下达景观示范林建设任务1.1万亩。
森林抚育 项目规划建设区中幼龄乔木林29.34万亩亟待抚育,可重点结合松材线虫除治实施更替抚育、补植抚育、间伐抚育,市级下达森林抚育任务20.34万亩,仅占项目区现有中幼龄乔木林的69%,任务空间充足。
低效林改造 据初步调查,项目区低效林主要包括前一轮退耕还林、绿化长江等人工栽植的板栗、核桃、木姜子、笋竹、柑橘、桂圆等经济林,以及以杨树、直杆桉等树种单一的生态林,可实施低效林改造面积约4.2万亩,完成市级下达低效林改造任务2.5万亩的空间充足。
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 按照万州城区规划,到203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公里,将新增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城市公园、交通码头等建设用地和公共绿化用地,市级要求完成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0.22万亩的营造林空间充足。
第二章 建设思路
一、编制依据
(一)技术文件和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
2.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
3. 《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557-2000);
4.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
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
6. 《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15);
7.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18);
8.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1690-2017);
9. 《重庆市农村“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及特色经济林改造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培育主要技术及管理规定》(渝林造〔2018〕24号);
(二)政策文件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
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137号);
5.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作的通知》;
6.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1号);
7. 《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林生发〔2018〕117号);
8. 《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渝林生〔2021〕11号);
9.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林规发〔2016〕;
10. 《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的函》(渝林函[2021]123号)。
(三)其他成果资料
1. 万州区国土“三调”成果资料、移肥培土(一期、二期)资料、国土整治及规划成果资料等;
2. 万州区《2020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3. 万州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2020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等。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点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保护耕地与造林绿化、生态林与经济林培育、消落带治理与林带建设、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统筹结合起来,整体谋划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岸生态廊道建设,着力增加江河两岸植被覆盖,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效益,提升益林、护山、固土、涵水、拦污、维护生境等生态屏障综合功能,着力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的生态支撑。
三、基本原则
(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落实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保护生态,保障民生。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高度关注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切实保护江河两岸生态环境。
(三)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良种良法,加强城乡统筹、区域协同,推动绿化与美化、生态与产业、林相与品相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镇乡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负责实施,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完善机制,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工作。
四、实施范围
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021-2030年)营造林工程建设规划涵盖长江干流及三峡库区回水区,长江万州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m左右)范围内,规划区范围各类土地总面积83.2万亩,着力构建江岸“四带”空间布局。
消落区固土涵养生态带。在三峡库区145-175米水位线消落区土地总面积约4.5万亩。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选择适宜区域探索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成为具有固土、涵水、益鸟等生态湿地功能的缓冲带。造林树种选择中山杉、落羽杉、池杉、水桦等,草本植物主要选择百日菊、万寿菊、沿阶草、灯心草等野花组合和耐冲刷的草本。
滨江景观生态隔离带。在消落区岸线以上100米左右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约17.87万亩),结合江城江镇江村滨江地带品质提升和“长江岸线整治保护工程”,在污染企业搬迁和港口码头整治后腾退的土地、江河两岸公共空间、非城镇建设用地后退蓝线控制区域等开展造林绿化和林相改造,建设生态缓冲隔离带,修复保护两岸生态系统,打造沿江生态廊道。主要造林树种为乌桕、桢楠、香樟、垂枝樱花、黄连木、枫香、槭树等。
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在沿江两岸海拔300--600米范围(土地总面积约71.0万亩),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实施一批特色效益林业、农业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林果种植业以柑橘、桃、李、柠檬、油橄榄、核桃、笋竹、油茶等经济林为主。
高山生态防护林带。在中山生态产业发展带海拔600米以上范围(土地总面积约8.5万亩),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强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实施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补植阔叶树和珍贵树木,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护效能。主要造林树种为香樟、栎类、木荷、红豆杉、桦树、朴树、枫香等。
五、建设目标
拟规划用10 年时间,完成万州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任务32.56万亩,其中森林数量提升8.4万亩(包括退耕还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营造林、农村“四旁”植树、疏林地和未成林地营造林、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森林质量提升24.16万亩(包括景观示范林建设、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城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2021—2025年攻坚阶段,完成营造林19.50万亩,其中2021年营造林3.12万亩;2026—2030年巩固阶段,完成营造林13.06万亩。
通过生态空间挖潜力、生产空间调结构、生活空间增绿量添色彩,力争到2030年,长江两岸项目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4.9个百分点,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屏障综合功能更加凸显,努力实现林相季相变化多彩、成片零星相间配置,逐步在长江两岸形成“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万州段长江画廊美景。
六、建设期限
工程建设规划期为10年,即2021-2030年。
第三章 任务分解
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工程建设总规模32.56万亩。其中:森林资源数量提升8.4万亩,森林资源质量提升24.16万亩(任务统计汇总表详见附表6)。
一、森林资源数量提升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4万亩,根据上级下达年度计划任务,结合自然资源三调“一张图”数据分析,拟规划在甘宁镇、长坪乡等15个镇乡实施。(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
新一轮退耕还林规划建设规划表(单位:亩)
序号
项目地点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1
合计
4000
4000
成果巩固
2
大周镇
200
200
成果巩固
3
甘宁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4
高梁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5
黄柏乡
200
200
成果巩固
6
九池乡
300
300
成果巩固
7
龙沙镇
100
100
成果巩固
8
瀼渡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9
太龙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10
武陵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11
溪口乡
200
200
成果巩固
12
新田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13
新乡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14
熊家镇
300
300
成果巩固
15
燕山乡
300
300
成果巩固
16
长坪乡
300
300
成果巩固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
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目标,巩固和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新造生态经济价值高、改造衰产期特色经果林5.2万亩(新造1.8万亩,改造3.4万亩)。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报区政府审定后实施 。(牵头部门:区农业农村委,配合部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规划表(单位:亩)树种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计
新造
改造
计
新造
改造
52000
52000
18000
34000
柑橘
45000
45000
12000
33000
伏淡季水果
5000
5000
5000
茶叶
2000
2000
1000
1000
(三)农村“四旁”植树
在道路两旁和水系周边种植护路(岸)林及水源涵养林,在田边土坎、居民房前屋后和乡村公共区域栽植珍贵树、经果树及彩叶树。2021—2025年,规划在甘宁镇、黄柏乡、百安坝街道等28个镇乡、街道农村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旁”植树1.7万亩。(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有关单位)。
农村“四旁”植树镇乡(街道)规划表(单位:亩)
序号
建设单位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万州区
17000
17000
1
百安坝街道
100
100
2
陈家坝街道
100
100
3
大周镇
900
900
4
甘宁镇
900
900
5
高峰镇
800
800
6
高梁镇
900
900
7
黄柏乡
900
900
8
九池乡
700
700
9
龙都街道
200
200
10
龙沙镇
800
800
11
瀼渡镇
900
900
12
沙河街道
100
100
13
双河口街道
100
100
14
太白街道
100
100
15
太龙镇
900
900
16
天城镇
900
900
17
五桥街道
200
200
18
武陵镇
900
900
19
溪口乡
700
700
20
小周镇
800
800
21
新田镇
900
900
22
新乡镇
800
800
23
熊家镇
800
800
24
燕山乡
800
800
25
长岭镇
800
800
26
长坪乡
800
800
27
钟鼓楼街道
100
100
28
周家坝街道
100
100
(四)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
2021—2025年,在熊家镇、溪口乡、百安坝街道等9个镇乡、街道实施疏林地及未成林地造林0.6万亩。(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
疏林地及未成林地培育规镇乡划表(单位:亩)
乡镇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合计
6000
6000
甘宁镇
500
500
武陵镇
100
100
溪口乡
500
500
新田镇
500
500
新乡镇
500
500
熊家镇
100
100
燕山乡
500
500
长岭镇
100
100
长坪乡
500
500
(五)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
2021—2025年,规划在武陵镇、百安坝街道等5个镇、街道实施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面积0.5万亩。(牵头部门:区林业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有关单位)。
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镇乡规划表(单位:亩)
序号
乡镇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合计
5000
5000
1
大周镇
500
500
2
瀼渡镇
800
800
3
武陵镇
2000
2000
4
新乡镇
700
700
5
熊家镇
1000
1000
二、森林资源质量提升
(一)景观示范林建设
针对长江两岸重要生态节点区域的森林单一林分景观进行增彩添色综合改造,种植具森林季相变化、观赏性价值高的乔木(灌木)树种示范林。2021—2025年,规划在大周镇、黄柏乡等19个镇乡实施景观示范林建设任务1.1万亩。(牵头部门:区林业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及相关区国有林场)。
景观示范林建设镇乡规划表(单位:亩)
序号
单位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合计
11000
11000
1
大周镇
600
600
2
甘宁镇
500
500
3
高峰镇
500
500
4
高梁镇
600
600
5
黄柏乡
500
500
6
九池乡
500
500
7
龙沙镇
500
500
8
瀼渡镇
600
600
9
太龙镇
500
500
10
天城镇
500
500
11
武陵镇
1200
1200
12
溪口乡
500
500
13
小周镇
500
500
14
新田镇
900
900
15
新乡镇
500
500
16
熊家镇
500
500
17
燕山乡
600
600
18
长岭镇
500
500
19
长坪乡
500
500
(二)森林抚育
拟对生长不良的中幼林和近熟林,通过间伐抚育、补植抚育、更替抚育方式,采取生长伐、透光伐、卫生伐、疏伐等技术措施,提高林林生长量、培育大径材,确保建设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早日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2021-2030年,拟规划在武陵镇、溪口乡、钟鼓楼街道等项目区全域范围内的27个镇乡街道和3个国有林场的森林实施森林抚育20.34万亩。(牵头部门:区林业局,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区国有林场)。
森林抚育镇乡(街道、林场)规划表(单位:亩)
序号
单位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合计
203400
72800
130600
1
百安坝街道
1000
500
500
2
陈家坝街道
2000
1000
1000
3
大周镇
8000
2800
5200
4
甘宁镇
6000
3600
2400
5
高峰镇
9000
2900
6100
6
高梁镇
10000
2800
7200
7
黄柏乡
10000
4460
5540
8
九池乡
5000
3000
2000
9
龙都街道
1900
1500
400
10
龙沙镇
5000
2000
3000
11
瀼渡镇
10000
2800
7200
12
沙河街道
1000
600
400
13
双河口街道
1000
600
400
14
太白街道
1000
600
400
15
太龙镇
10000
240
9760
16
天城镇
2000
1200
800
17
五桥街道
1300
900
400
18
武陵镇
12000
3200
8800
19
溪口乡
12000
2800
9200
20
小周镇
6000
3600
2400
21
新田镇
14200
3900
10300
22
新乡镇
12000
3200
8800
23
熊家镇
10000
3800
6200
24
燕山乡
12000
4300
7700
25
长岭镇
5000
3000
2000
26
长坪乡
12000
4500
7500
27
钟鼓楼街道
1000
600
400
28
国有新田林场
10000
3900
6100
29
国有分水林场
5000
2500
2500
30
国有铁峰山林场
8000
2000
6000
(三)低效林改造
针对林分功能退化的人工商品林林、经济效益差或难以发挥效益的经济林,采用嫁接、高换、土壤改良、更换品种等技术措施,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林地综合效益。2021—2025年,规划在武陵镇、黄柏乡、五桥街道等20个镇乡街道实施低效林改造面积2.5万亩。(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农业农村委,实施单位:各有关镇乡街道)。
低效林改造镇乡规划表(单位:亩)
序号
单位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合计
25000
25000
1
陈家坝街道
500
500
2
大周镇
1500
1500
3
甘宁镇
2000
2000
4
高梁镇
2000
2000
5
黄柏乡
1000
1000
6
九池乡
1000
1000
7
龙沙镇
1000
1000
8
瀼渡镇
1000
1000
9
太龙镇
1000
1000
10
天城镇
1000
1000
11
五桥街道
500
500
12
武陵镇
2000
2000
13
溪口乡
1000
1000
14
小周镇
1000
1000
15
新田镇
2000
2000
16
新乡镇
1000
1000
17
熊家镇
1000
1000
18
燕山乡
1000
1000
19
长岭镇
1500
1500
20
长坪乡
2000
2000
(四)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
提升城市绿化质量,为生活空间添色彩,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对长江两岸沿线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交通码头等进行绿化美化0.22万亩。(牵头部门:区城管局、区交通局;配合部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任务规划表(单位:亩)
责任单位
合计
2021—2025年
2026—2030年
2200
2200
区城管局
1500
1500
区交通局
700
700
三、库区消落区治理
在三峡库区海拔145—175米水位线消落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选择适宜区域探索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草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成为具有固土、涵水、益鸟等生态湿地功能的缓冲带。逐步推广在165-175米水位线消落带种植中山杉固土涵养生态带。(牵头部门:区水利局,配合部门:区城管局、区林业局)。
四、提升综合效益
(一)增加岸线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
在长江两岸重要生态屏障区,落实具体优化营造林方式,采取生态经济效益兼具的复合经营,形成稳定、健康的林草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千里林带在江河生态修复中降水拦蓄、污水净化、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性作用和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屏障功能。(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
(二)丰富两岸生态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品位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有较高季相变化的树种开展营造林措施,丰富森林层次结构,凸显四季自然变化,建设一定规模成型的风景林带、旅游林带、经济林带,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开拓新路径。(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
(三)实施系统综合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修复保护和乡村规划建设,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推进沿江城镇坡地绿化和公园建设,实施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发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花卉苗木、乡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利局)。
五、着力加强生态保护
(一)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强化林地分级和差别化管理;严格执行公益林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公益林监管;全面保护天然林;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地矿产资源开发有序退出机制,加强自然山体的保护与管控。探索古树名木保护体制机制,做好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灾害防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抓好森林火险、重大有害生物等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及大数据平台建设。(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二)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突出对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保持湿地面积不减少。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遏制天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大对山体、河谷、半岛等近湿地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确保湿地及周边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
(三)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
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完善管护设施和管理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监察等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重点水域生态修复、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救护等工作,开展长江两岸万州段林业资源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立林业物种资源数据库。(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
(四)加强林业执法监管
完善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与公安机关的协同配合机制,加强林业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草原和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推进执法机制创新。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林草资源损害、生态价值损失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六、着力强化民生保障
针对长江两岸城镇聚集,人口稠密,生态承载超负荷, 坡耕地水土流失较重等实际问题,引导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原住居民实施生态搬迁,加大生态搬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态公益岗位供给。实施退耕还林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大政策、资金倾斜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探索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机制与体制,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增加农民生态林财产性收入。(牵头部门:区林业局;配合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
第四章 建设技术方案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
(一)选择土地范围
在保障基本农田保有量、优质耕地及城镇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户意愿,规划在项目区域内25度以上坡耕地中实施退耕还林0.4万亩。
(二)选择造林树种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建设山地高效农林产业基地,优先选择遗传品质优良、产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经济林树种,包括柑橘类、伏淡季水果类、茶叶类、木本油料干果类、药材、笋竹等;其次再是选择生态林树种,包括楠木、大叶女贞、香樟、刺槐、柏木、银杏、红枫等。
(三)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557-2000)、《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退耕还林还草作业设计技术规定》等规程规定,编制年度营造林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
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结合年度规划下达任务,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根据本行业经果林标准化园的建设相关技术规定,结合《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年度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指导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建设的施工与管理。项目建设先址优先选择水源条件差、种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的园地和旱地,旱地按照耕地坡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通过农林复合经营,经济林改造等经营措施,提高土地利用产出率。依据三调耕地、林地、园地等地类认定标准,采取粮与非粮间作(套种)方式种植农作物。
对种植结构调整新造林,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可通过林菜、林药、林粮(低矮作物)、林菌等套种进行农林复合经营。充分考虑慢生与速生、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荫、有根瘤与无根瘤的树种和套种作物之间的互利共生,优先选择无病虫害、适应性强的矮杆作物,如豆科植物、蔬菜、薯类等农作物。
对种植结构调整经济林改培,经充分调查分析后,尊重自然科学规律和经济树种生物学特性,结合实地立地条件选择适应广、抗害强、品质好等优良品种,依靠科技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种植新技术实施树种更换、高接换优、或现有树种修枝、除草、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促进经济林木复壮高产,持续保持适宜管理技术水平。
三、农村“四旁”地植树
(一)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景观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以提升森林数量为前提,首先选择在农村路旁、水旁、宅旁和村旁,充分利用四旁隙地种植名、特、优、珍贵树种,改善农村重点集镇、村庄生产生活环境和发展特色经济林带动农民林产品增收,提升项目区森林数量,增加绿化覆盖率。
二是坚持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房前屋后植树应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村道路两旁、塘库堰周围及村镇周边等植树由村社统筹组织,以乡村振兴、绿色村镇建设为挈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镇乡街道的资源优势、环境条件、种植习惯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选择适宜的生态经济价值高的树种,确定相应的建设内容,突出地方特色。
(二)地块选择
选择农民房前屋后、农村道路两旁、农村塘堰周围和村镇周边、零星边角空闲土地见缝插针开展“四旁”植树。“四旁”植树地块落实优先选择在自然条件较好、基层组织保障有力、群众积极性高的镇乡街道有关社居,同时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及绿色新村建设等相结合,实行整村整体推进。
(三)树种选择
农村“四旁”植树应根据空间状况,选择既有景观价值,又要体现经济价值的观赏树、传家树。主要栽植珍贵树种、彩叶树种、观花树种、木本油料(香料)等有生态、经济、景观价值的树种(如桢楠、红千层、桂花、黄葛树、樱花、香樟、玉兰、蓝花楹、紫薇等)。
(四)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 《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07-200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规程规定,编制年度营造林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四、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营造林
(一)地类选择
选择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0.2的林地及造林成效验收后保存株数大于等于造林设计株数80%且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和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二)营造林方式
通过幼林抚育、补植等措施促进郁闭成林。对疏林地以补植补造为主,栽植树种选择具有生态、经济、景观价值的珍贵树种、彩叶树种、观花树种等,未成林地结合幼林抚育可进行适当补植原同类树种,达到成林合理密度。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幼抚采用刀抚或大窝锄抚。营林措施需结合培育林地实际现况,增加修枝、割灌除草、除藤、施肥、病虫害防治、抗旱保水等技术措施,加强病虫防治和日常管护工作,杜绝人畜破坏。
(三)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18)、《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规程规定,编制年度营造林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五、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
(一)地类选择
选择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沙荒地和坡度小土质相对好的灌木林地块开展植树造林。
(二)树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主要选择具有抗干旱、耐瘠薄特性树种,主要树种以香樟、桢楠、麻栎、栓皮栎、连香树、水杉、枫香、木荷、笋竹等为主。
(三)造林方式
采用人工植苗造林。优先使用轻基质无纺布苗,提倡使用2-3年生合格容器苗,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可选择1-2年生合格容器苗;生态乔木类树种需用全冠苗栽植,禁止使用截干苗;水果类必须使用嫁接苗。灌木林植物盖度较大的造林地块,可加大除灌清林实物量,根据造林地块立地条件进行带状或块状整地。
(四)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林造发〔2017〕7号)、《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规程规定,编制年度营造林施工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六、景观示范林建设
(一)地类选择
选择有林地、竹林地、城镇建成区滩涂地和其他可绿化地块的宜林地等,通过多树种立体配置,提升生态景观,增加森林季相变化观赏性。
(二)营造林方式
采用新造、改造两种方式营造景观林。一是对规划实施景观示范林建设的有林地、竹林地进行林相改造,主要方式是进行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树种更换,对非目的树种进行砍伐,满足不同空间、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需求;二是对宜林地进行精心规划设计,科学选择具有树形美观、枝叶花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营造乔、灌、草立体感强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景观示范林,实现地带性森林季相变化景观特色与江河两岸江城江镇江村的和谐统一。
(三)树种选择
注重围绕体现森林季相变化、提升森林景观价值、增加生态效益等进行树种选择与配置,主要选择红千层、桢楠、樱花、红枫、黄连木、枫香、含笑、银杏、鹅掌楸、紫荆、紫薇、槭树、红梅、蓝花楹等。灌木、草本植物选择具开花、结果植物为主。
(四)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规程规定,编制具有可操作性年度营造林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七、森林抚育
(一)抚育对象
选择郁闭度0.7以上的幼、中龄林,对林木生长差、目标树生长受到影响的地块,通过抚育采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视情况而进行的割灌、割藤、除草等辅助作业,提升林分质量,重点结合松材线虫病防控与除治地块实施森林抚育。
(二)抚育方式
采用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等方式对林分进行抚育间伐,伐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6,林相整齐有层次。若因松材线虫除治伐后出现大的天窗,应在当年造林季节选择针、阔叶树种进行补植,形成混交林。鼓励国有林场对林区景点、康养休憩区域实施森林抚育时,结合打造森林景观,对中龄林、近成林可试验性实施带状、块状采伐,补植景观树种形成混交林,达到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景观。在选择目标树可以根据不同的森林情况灵活掌握,要充分考虑生态景观、珍贵大径材培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选取目标树。
(三)补植地块及树种选择
补植是在郁闭度低的林分,配置在林隙、林窗、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树种的林分中,在林冠下或林窗等处补植目的树种,是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一种抚育方式。用材林选择材质好、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乡土树种为主,生态林选择大径材、寿命长兼以彩叶、观花兼顾的乡土珍贵树种进行补植。
(四)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森林抚育检查验收办法》(林造发〔2014〕140号)、《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规程规定,编制年度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八、低效林改造
(一)改造对象
由于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或其它经营管理措施不当,造成林木生长衰退、地力退化、功能与效益低下,无培育前途,生态效益或生物量(林产品产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以及不符合长期培育目标方向的林分。低效林按起源可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
(二)改造原则
在保护的基础上,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保持低效次生林的天然林属性,培育混交林;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兼顾近期与远期效益;因地制宜,因林施策,适地适法; 措施与技术科学合理,经济可行。优先安排板栗、核桃、笋竹等低效经济林改造,后安排生态林改造;国有林场低效林改造和林相改造相结合,提升森林景观价值。
(三)改造方式
一是封育改造,适用于有目标树种天然更新幼树幼苗的林分,主要为生态地位重要、立地条件差的退化次生林。二是补植改造,适用于郁闭度低于 0.4 的低效林。三是间伐改造,适用于轻度退化次生林、经营不当人工林和严重受害人工林。四是调整树种改造,适用于重度退化次生林和严重受害人工林。五是更替改造,适用于严重受害人工林,更换树种造林。
(四)树种选择
低效经济林改造利用树种更换、高接换优、品种改良、农林复合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价值,对其它经济林因经营管理等原因造成产量低下的经济林林分,可实施修枝、除草、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促进经济林木复壮高产。对低质低效生态林改造注重栽植混交林、兼顾培育季相变化的景观价值选择更换树种(如黄葛树、桢楠、香椿、红椿、水杉、红枫、黄连木、枫香、含笑、鹅掌楸、栾树、槭树、女贞等)。
(五)主要技术措施
参照《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17)、《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等规程规定,编制年度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或年度实施方案附作业设计)。
九、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
(一)重点绿化美化区域
在城镇建成区、工业园区、交通码头(港口)的荒裸地、拆迁留下的零星空地、道路及斑块节点空地、需破硬复绿空地、插花隙地等地块,以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乔灌草结合,生态与景观融合,建设以丰富景观、美化环境、创造宜居城市为主导功能的景观生态林,同时满足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
(二)选择绿化美化树种
绿化乔木树种参考选择乌桕、黄葛树、桢楠、樱花、红枫、玉兰、枫香、含笑、银杏、鹅掌楸、樱花、紫荆、紫薇、槭树、红梅、女贞、蓝花楹、桂花等景观彩色花叶树种,灌木及草本绿化因地制宜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品种)。
第五章 进度计划
一、阶段计划任务
(一)“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
完成营造林任务19.5万亩,其中森林资源数量提升8.4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0.4万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5.2万亩,农村“四旁”植树1.7万亩,疏林地及未成林地培育0.6万亩,宜林地造林及灌木林地培育0.5万亩);森林资源质量提升11.1万亩(景观示范林建设1.1万亩,森林抚育7.28万亩,低效林改造2.5万亩,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0.22万亩)。
(二)“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
完成森林抚育任务13.06万亩,阶段进度计划详见附表7。
二、年度进度安排
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当年6月前,区林业局牵头组织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报区政府审批。
营造林施工准备当年7-9月,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年度实施方案组织招投标、确定专业合作社、专业造林队伍,签订营造林施工合同等。
营造林施工 当年10-12月,先整地后栽植,确保当年任务在当年12月前完成(制度完善、条件成熟的镇乡可提前规划,提前在任务当年春季实施造林)。
镇乡街道(单位、林场)自查次年1月由项目镇乡组织开展完工自查验收,形成书面报告交区林业局、区农业农村委。
区级验收次年2-3月,区林业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城市管理局负责组织区级验收,验收结果作为项目补助兑现的依据。
第六章 资金估算
一、投资标准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作的通知》、《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林规发〔2016〕)、《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的函》(渝林函〔2021〕123号),结合万州本地用工单价、苗木市场行情等因素确定概算补助标准(详见附表8)。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共五年)国家补助1600元/亩,市级奖补400元/亩,上级补助资金合计2000元/亩;
(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市级奖补600元/亩,区级财政补助山地高效农业新造1600元/亩、改造900元/亩;
(三)农村“四旁”植树国家补助300元/亩,市级奖补300元/亩,区级财政安排1200元/亩,共1800元/亩;
(四)疏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营造林国家补助200元/亩,市级奖补600元/亩,共800元/亩;
(五)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国家补助200元/亩,市级奖补600元/亩,共800元/亩;
(六)景观示范林建设市级奖补2000元/亩,区级财政安排2500元/亩,共4500元/亩;
(七)森林抚育国家奖补200元/亩,市级奖补400元/亩,区级财政安排200元/亩,共800元/亩;
(八)低效林改造国家奖补200元/亩,市级奖补800元/亩,共1000元/亩;
(九)城市、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市级奖补2000元/亩。
二、投资规模
万州区2021-2030年“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项目估算总投资37962万元,其中营造林投资37482万元,财政直补农户资金480万元(详见附表8)。
按项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800万元,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9060万元,农村“四旁”植树3060万元,疏林地及未成林地培育480万元,宜林地造林及灌木林地培育400万元,景观示范林建设4950万元,森林抚育16272万元,低效林改造2500万元,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440万元。
投资结构:估算项目总投资37962万元,其中营接投资36064万元,占95%;设计、监理、验收、技术培训、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项目管理费等间接投资1898万元,占5%。
三、资金来源
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021-2030年)营造林投资估算3796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938万元,市级奖补资金17226万元,区级财政资金14798万元(详见附表8)。
编制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纳入全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重点内容,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压实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明确职责任务。严格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管理,完善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考核“五到”镇乡街道,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落实用地和资金
积极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支持,进一步优化长江两岸基本农田布局,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植树造林空间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类园区绿化用地和农村“四旁”土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地适树种植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果林,切实破解生态修复任务重与绿色生态廊道空间不足的用地矛盾。
积极争取国家三峡后续、天然林保护等重点项目支持,除市财政奖补资金外,区级财政要统筹使用生态转移支付、森林植被恢复费返还资金等确保“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三、强化科技支撑
积极推广营造林栽培、特色经济林复合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科技新技术运用,筛选出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营造林技术模式。严格使用良种壮苗,良种造林,实行种苗管理“一签两证”制度。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主管部门要选派农林科技人才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指导,加强种植技术、良种选育、科研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
四、推行项目监理制度
推广实行项目“监理制”,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旁站式监理,是提高造林质量,实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必要保障,项目建设单位按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确保达到项目建设绩效。
五、加强考核与宣传
加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作考核,建立完善工作督查、情况通报和考核结果运用机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介加强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深入宣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努力营造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声势和良好氛围。
六、严格检查验收
实行平时检查、年度验收、成效核查的检查验收制度。平时检查:项目牵头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的工作进展、责任落实、信息报送、档案管理进行检查指导,对各建设单位工作进行检查评比通报。
年度验收:各建设单位依据年度任务计划和实施方案,自行组织自查验收,并申请区级部门开展区级核查验收,其中退耕还林、农村“四旁”植树、疏林地及未成林地培育、宜林地造林及灌木林地培育、景观示范林建设、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由区林业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区级验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林由区农业农村委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区级验收,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由区城市管理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区级验收。年度验收结果作为资金拨付的依据。
成效核查:市林业局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有关规程、规定组织对新造林和补植完成三个生长周期后工程营造林保存、管护、成效等情况进行核查。
七、绩效评价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年度建设实行百分制绩效考核。各镇乡街道(单位)在自查的基础上,于次年3月底前对照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并将自查报告报区林业局,区林业局于4月底前会同区级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乡镇街道的抽查。区林业局根据抽查结果,结合平时检查对各镇乡街道(单位)进行综合打分(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见表7-1)。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表7-1 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规划建设项目XXX年度考核自查及区级抽查评分表
项目
分值
自查评分
最终得分
平时检查(30分)
1、落实责任
5
2、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落实到位
5
3、资金到位与使用
10
4、信息报送
5
5、档案管理
5
年度检查(70分)
1、森林数量提升
退耕还林
40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疏林地和未成林地营造林
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培育
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
消落带生态修复
2、森林质量提升
生态景观示范建设
30
低效林改造
森林抚育
建成区、园区及码头绿化美化
小计
100
说明(一)平时检查(30分)1.落实责任(5分)。层层责任落实到位得满分,未落实责任不得分。2.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细化落实(5分)。3.资金使用(10分)。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得满分,发现挤占、挪用等行为的不得分。4.信息报送(5分)。按要求及时上报相关报表和文字信息得2分,迟报一次扣0.1分,漏报一次扣0.2分;上报信息被《林业工作简报》和区级以上网站采用的,每篇0.2分,累计不超过2.0分;在区级及以上报纸或电视台宣传报道的,每次0.5分,累计不超过1分。5.档案管理(5分)。建设各环节影像资料、图片齐全得2分,没有不得分;相关档案资料收集齐全,立卷归档规范得3分,否则酌情扣分。(二)年度检查(70分)。包括森林数量提升(40分)和森林质量提升(30分)两部分。各镇乡街道(单位)完成下达的森林数量提升和森林质量提升任务的得满分,未完成任务的按比例扣分。
第八章 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万州区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021-2030年)营造林将新增森林数量8.4万亩,预计到2030年项目区范围森林覆盖率提高6.0%,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以上。森林质量提升24.16万亩,对提高项目区涵养水源,有效缓解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程度,治理水土流失具有积极意义。新增林地可增加土壤肥力,从而达到调节大气、净化空气、固碳、增加地表植被盖度、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效果;同时对恢复和稳定生态系统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积极作用。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森林碳汇量约26.53万吨,释放氧气约19.22万吨;每年可增加森林蓄水约614.27万立方米,固土约9.21万吨。
二、经济效益
到2030年项目建成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改造特色经济林5.2万亩,低效林改造2.5万亩,将进一步优化粮经结构,培育和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通过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大径材、增加森林蓄积,木材储备价值增加,综合估算年产值将超过20800万元,生态产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更牢固,加快推动项目区乡村振兴。
三、社会效益
2021-2030年间项目实施当年大约能为当地社会提供15万个劳务工日,每年增加当地劳务工资收入近150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将同时得到有效改善,并将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综合效益。必将为******一体化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制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