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应在什么时间填报中考志愿最为合适,是在考前填报,还是在中考后估分填报,或者中考后公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资格线后填报,虽然只是时间先后问题,但对广大考生、家长及学校而言,却关系很大。目前,全国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考填报志愿的时间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中考前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安排在5月上旬;第二种是中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在中考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的6月下旬;第三种是中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即中考成绩和各批次学校录取资格线公布后填报志愿,时间在7月上旬。
1.考前填报
考前填报就是考生参加中考之前填报志愿。在中考之前,考生依据调考或模拟考试成绩及个人平时成绩,再参考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和历年录取分数填报志愿学校。
利:考前填报志愿需要考生对自己初中三年的学习进行总结,综合分析评价自己的实力,其最大的优势是更能反映考生的整体学业水平,所填报志愿更符合考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中考一次考试的成绩,且凭实力说话,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
弊:如果考生在中考中出现“超常发挥”或“失常发挥”两种情况,就会造成实际考试成绩与报考的志愿层次背离。尽管在现实中这样的考生在考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确实存在,且对于个人而言是大事情。考前填报志愿在考生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信息公开及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沈阳、长春、青岛、武汉等城市采取此种方式。
2.考后估分填报
考后估分填报就是在中考之后、成绩尚未公布时通过估算自己的考试成绩填报志愿。考生主要依据考试主管部门提供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估算自己的中考分数,可对自己中考发挥状况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填报相应的志愿学校。
利:考生考得怎么样,自己心中有数,选择志愿时依据的是实力和发挥,减少了考前“押宝”式的风险,有利于考生整体志愿的均匀分布,有利于平衡学校间的生源质量。
弊:不同学科的分数估算难度不同,如语文等学科主观题比重较大,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容易造成估分不准,且部分考生心理不稳定,高估或低估在所难免,成绩无法做到精确,因此考生对是否达到学校录取分数线存在盲区,填报志愿时可能会有碰碰运气的想法,进而导致填报失误。
目前,南昌、福州等城市采取此种方式。
3.考后知分填报
考后知分填报指的是在所有学生的中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资格线公布以后填报志愿的方式。就知情权而言,考后知分填报在一定程度上对考生是有利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全市的位次、录取学校批次资格线(所谓知分、知位、知线)填报相应的学校。
利:考生选择学校的时候,只需考虑自己的分数够哪一些学校即可,减少了估分不准带来的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特别是那些成绩位于塔尖的考生将直接受益。
弊:就个人而言,一是信息不对称。虽然考生知道自己的分数,以及在全市的位次,但无法知道其他考生都报考了哪些学校,填报时只能大体依据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来参考,有可能出现“大小年”现象。即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下,考生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和在考前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方式下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是一样的。二是落榜风险会更大。考前或考后估分时,考生参考的实际上是平时的学习成绩且填报时比较谨慎,当多数人比较谨慎的时候,落榜风险一般来说比较小;知分后填报时,由于明确知道自己的中考分数,在心理上自然把握比较大,因为不确定性降低了,就比较敢填了。当所有人都比较大胆时,自然会“扎堆”某所学校,这所学校报考人数会远远大于招生计划数,因此考生落榜风险反而增大了。就学校而言,一是得到生源的机会不均等,好生源会集中涌向少数一流高中,容易造成“名校更好,弱校更弱”的现象,不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即使是最好的高中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考上一流的大学,可能会影响部分优质生源的发展,同时使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省级示范和市级示范高中失去上升的空间,无法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