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组成员在采访村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秉政 摄
找寻白土镇古代萧窑遗址
离开了车牛返村,考察组来到了白土镇古代萧窑遗址。这里是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选定的重点考察项目。
县博物馆馆长周水利介绍,萧窑也称萧县窑、白土窑,位于萧县白土镇,最初发现萧窑是在1960年,几乎所有的中国陶瓷史都写到它。经考证,萧窑始建于唐代,到南宋时已成为金人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因当地既产瓷土,又有木柴、煤炭等燃料,为萧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白土从十几米深的地下挖出来,是制作瓷器的绝佳材料。宋伯胤的《萧窑调查记略》和胡悦谦《安徽萧县白土窑》中都记述,当地瓷窑遗址中堆积了很厚的煤炭渣,这是白土镇的石炭支持制瓷业的明证。出土的瓷器多为白釉,应为宋金时期产品。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窑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样,说明萧县窑的下限应为金代。
该瓷器造型美观典雅,做工精细,表现了很高的烧制技术,是该窑瓷器的典型代表。皇统元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双方议和,南疆划淮水为界。元代以后,萧窑逐渐衰落,至清时已完全毁废,仅存遗址。这里的药工大多去了景德镇等地。
走进白土镇,道旁路口随处可见散落于地的窑具和瓷片。镇的东、西、北三面都有古代窑址的废墟。在被遗弃的窑址上,队员们看到了大量残瓷片和窑砖、垫饼、支钉等制瓷工具,从这些碎片和残留上,可以看出烧制出的瓷器造型、胎质、施釉、装饰制作等十分粗糙。
“相当一部分瓷片上出现流釉、窑变、粘连等现象,可能是这些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毁坏了,质量过不了关,而丢弃在这里。”周水利馆长介绍说。
周馆长介绍,这些窑在烧制瓷器时,原料未经淘洗,因此断定应属于民窑。迄今为止,萧县文物部门在该县白土镇发现了前圩子窑、白土窑、夏村窑等5处窑址。
相传过去这里有古窑址70余座,有的文化层深达6米以上。宋人《夷坚志》云:“萧县白土镇造白器几十余窑,窑户多姓肖。总首其陶匠,约数百人,制作颇佳。”1961年萧窑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尚有可辨窑址12座,但未进行发掘。
萧窑古遗址地势相对较高,村民便在此处盖起了房屋,窑址随不可辨认。在老白土人的记忆中,白土镇曾经以烧造瓷器红极淮北平原,可惜如今消失了。近因开发商承包进行开发,部分窑址随又凸现出来。
古代的交通没有如今这么方便快捷,运输瓷器这些沉重、易碎的物品,应该就通过水路,而这些砖瓦运往洛阳、扬州,可能就是通过运河,这些瓷窑的发现,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隋唐大运河淮北段昔日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
走进老乡家里,没看到像样的家具,只见墙角堆放着几只叠在一起的完整的碗具。张教授随机采访一位老妇,问她多大年纪,生活如何。从老妇人口中得知,这个村子里的人普遍长寿,张教授惊羡地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不少村民就地取材,用窑具垒墙,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更具特色是这里的几座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泥土墙里夹杂着瓷器碎片,深色的草顶像母鸡伸展着的护卫幼仔的翅膀。
“与深墙高院的保护单位相比,这里给予我们的感觉是散漫和无序。自从站到了这个地方,我们的情绪就一直提不起来,惋惜且痛心。我们期待着宝贝不再被当作垃圾,我们期待着不论晴天还是阴雨,总会有太阳升起,照进白土镇人的心坎里。”张秉政教授感慨地说。离开了萧窑古遗址,考察组的车子继续行驶着。(实习记者 李华锡 通讯员 张云波 晴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一:探寻古韵悠扬的运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三:找寻古色古香的临涣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四:走进“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六:探秘泗县地面的“活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七:探寻泗县霸王城与释迦寺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八:钟馗、虞姬与灵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九:名扬天下的“灵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探源灵璧花石纲与垓下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