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明王朝》的诸多角色中,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已经“修炼成仙”的嘉靖帝,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大智近妖”的吕芳,甚至连“宁折不弯、刚直太过”的海瑞也有人不喜欢,但“宁做奸臣、不做小人”的东南一柱、国之干城——胡宗宪,相信很少有人会给予负面评价。
剧中的胡宗宪,不逐名、不求利、不贪财、不好色,顾全大局、公忠体国,一心只想为百姓谋福祉,一心只想抗拒倭寇、稳定东南。嘉靖皇帝甚至将胡宗宪誉为“李广”,扳倒“严党”也只是可惜了“不能再用胡宗宪”。
那么,剧中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浙直总督”、“抗倭功臣”,于真实的明朝历史中到底何种形象呢?
抛开《大明王朝》的演绎,走进真实的历史中。
胡宗宪的一生
明正德七年,胡宗宪出生于南直隶省绩溪县,也就是现今的安徽绩溪。嘉靖十七年,28岁的胡宗宪考中“进士”,并安排进“刑部”学习。嘉靖十九年,30岁的胡宗宪被外放“益都县令”,正式开启仕途生涯。益都县令任上,胡宗宪扑灭蝗灾、剿灭盗贼,初步显现出自己的文韬武略。
而后,胡宗宪的父母接连去世,按照朝廷制度,胡宗宪要回乡守孝,履历档案需要暂时冻结。嘉靖二十六年,胡宗宪调任“御史”;嘉靖三十三年,嘉靖皇帝钦点胡宗宪为“浙江巡按御史”,也就相当于将胡宗宪放到了抗倭的最前沿。“巡按”,基本类似于朝廷下放的巡视员,行政级别虽然不高,但在地方上权力巨大、地位尊崇。
巡抚浙江期间,胡宗宪统军抗倭的才能得以完美显现;而后,在严嵩义子——赵文华的帮助下,胡宗宪迅速升迁,并于嘉靖三十五年晋升为“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并加“浙直总督”。
也就是说,此时的胡宗宪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中纪委浙江巡视组组长兼浙直地方局书记,总督浙江、南直隶、福建等省份的军政大权。
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于东南取得抗倭大胜,浙江倭患得到平息,并开始了福建地区的抗倭工作;同年,把控内阁长达二十余年的“严党”倒台,胡宗宪亦受到以新任“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清流党”进攻,嘉靖皇帝念其军功,将其罢官夺职、遣送原籍。
嘉靖四十四年,“清流党”找到了胡宗宪“假拟圣旨”的关键罪证,再度发起对胡宗宪的进攻。嘉靖皇帝下令将其押赴至京,关入大牢;嘉靖四十四年底,胡宗宪于狱中自尽。
颠覆认知的胡宗宪
胡宗宪和“严党”之间的关系,皆由赵文华而起。
赵文华,时任“内阁首辅”严嵩的义子,胡宗宪就任浙江后不久,朝廷便调赵文华巡视东南抗倭事宜。身为严嵩的义子,又有如此嚣张的官职傍身,赵文华任职浙江期间可谓骄纵跋扈、不可一世,俨然一副“东南王”的嚣张模样,东南地区的各级官员稍有不从,便或遭到其进攻构陷甚至惨遭杀害。
可在赵文华巡视东南期间,胡宗宪非但没有受到排挤,非但迅速得到了赵文华的赏识和举荐,仕途更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个中原因,《明史·胡宗宪传》给出了说明: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巧无数。
阿谀奉承、攀附权贵,逢迎赵文华并通过赵文华而结交严嵩父子,金钱、女人,甚至“奇技巧”、“神秘技术”都能成为胡宗宪取悦严世蕃的工具。众所周知,明朝官员的俸禄寒酸,甚至一度无法维持生计,胡宗宪用以攀附权贵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这才是《大明王朝》中的胡宗宪吗?这还是你所知道的胡宗宪吗?另外,《大明王朝》中,淳安县招待胡宗宪公子的桥段并非演绎,真实历史上确有其事,只是因为胡宗宪的公子遇到了海刚峰,而未能得逞罢了。
严嵩倒台以后,嘉靖皇帝曾问责胡宗宪非法所得之“三万三千”,胡宗宪回答:
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成大谋。
胡宗宪认为,抗倭过程中的“离间”、“招安”等具体行为都离不开金钱支撑,所以,有此贪腐情节纯属无奈之举,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坐实了胡宗宪贪腐的罪行。
当然,嘉靖朝的官员出现贪腐情况,好像也并不是多大的事,满朝官员尽皆贪腐,胡宗宪未能独善其身,或能原谅。但是,胡宗宪的生活癖好,或能真正地颠覆你的认知。
《万历野获篇》曾经记载了这样的胡宗宪:
宗宪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于制府。
嫪毐是谁,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转动车轴”的本事也早已成为神话般的谈资。胡宗宪既然自诩“嫪毐在世”,自然还要拼命炫耀,于是,堂堂总督署便成为了一座大型青楼,日日承欢。除此之外,该书还记载了胡宗宪“通下属之妻,纳乡官之女为妾”的卑劣行径。
另外,清朝史学家王世贞在其所著《弇州史料后集》中也过胡宗宪有过类似记载:
素自负嫪毐之具,醉倚坐肩舆中,以手磨弄之,东西溺舁夫及从官肩,咸掩目而笑,故自若也。
光天化日之下,堂堂“浙直总督”,当着下属和仆人,“以手磨弄之”却还能泰然自若,真心佩服胡部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底线。
如此胡宗宪,是不是颠覆了你对《大明王朝》中“胡部堂”的认知?
历史上的胡宗宪,到底是严党奸臣,还是抗倭英雄呢?
参考文献:《明史》、《万历野获篇》、《弇州史料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