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拉美与美国发展差异的历史根源,有助于理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拉美与美国发展差异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拉美严重不平等的大地产制难以为工业品提供足够的市场,不利于吸引欧洲移民及培育民主精神,难以加强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美国北部较平等的小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吸引欧洲移民并有助于民主精神的培育,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培育了制衡南方种植园主的新阶级力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大资产阶级。上述影响差异在独立战争之后进一步体现为两者在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在拉美是分裂、战争、考迪罗、土地日益集中与自由贸易政策,在美国则是联邦制、发展、三权分立和《权利法案》、西进运动与贸易保护政策。从拉美与美国发展历程的比较可以发现,拉美之所以未能成功跨越“陷阱”,深层次的原因是一直持续至今的严重不平等的土地所有制。从长期来看,不平等可能会导致国民财富外流、国内消费能力萎缩、贫富差距扩大与地方分离倾向加重等严重后果。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大地产制;小土地所有制;拉美发展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自提出以来,虽然备受争议,[1]但引起了广泛关注。拉美国家经常被作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一些研究甚至将“拉美陷阱”“拉美化”和“拉美模式”等概念与“中等收入陷阱”混用,拉美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激化、发展战略选择失误等问题也被认为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具有警示意义。
在相关讨论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假如真的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那么,拉美国家是在什么时候掉入“陷阱”的?只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其掉入“陷阱”的原因,进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目前的多数研究根据“1 000美元”标准,认为拉美掉入“陷阱”的时间点大约是在20世纪70—80年代。[2]然而,根据麦迪逊(Maddison)数据库的统计(见图1与图2),1700年拉美以及主要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与美国基本相当,1820年对美国的GDP相对水平下降至0.55,1870年进一步下降至0.28。因此,很可能早在殖民地时期(而非20世纪70—80年代),拉美与美国的发展差距就已经拉大。鉴于国家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特征,很可能拉美在当时就已经掉入“陷阱”。[3]考虑到美国与拉美在发展起点上的诸多相似之处——都曾是殖民地并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取得独立,探寻拉美与美国早期发展差异的原因实际上是理解“拉美陷阱”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机理的关键所在。
图1 1700—2008年主要地区的人均GDP比较(美国=1)
资料来源:Maddison数据库,作者整理。
图2 1700—2008年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美国=1)
资料来源:Maddison数据库,作者整理。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解释拉美与美国发展差异的原因,如宗教文化、宗主国影响、政治体制、对外贸易战略、移民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