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8日和9日,山东大学总第298期“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世宝教授分别以“辛亥革命以后的七个民国生卒分期与中国历史年表的问题”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潮语词的名实评议”为主题,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在以“述说辛亥革命以后的七个民国生卒分期”为主题的讲座中,谭世宝教授围绕两大部分展开论述。在题为“辛亥革命时期的澳门与中国”的论述中,谭世宝教授认为孙中山引领了革命的新潮流,中国包括澳门香港与大陆,都深受孙中山引领的革命新潮流影响,辛亥革命是首次和平统一中国的典范。谭世宝教授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辛亥革命以后七个民国的生卒纪年新论”。他认为辛亥革命以后的七个“民国”之生卒历史分别为:(一)清民之际的第一民国之生卒,第一民国即1912年元旦南京新设立的总统府举行中华民国历史大总统就职典礼;(二)清民之际的袁世凯的第二民国生卒,其实质是第一个民国与半个清朝皆被原属清朝的实力派军人集团北洋军阀和平夺取的产物;(三)清民之际的洪宪帝国之死与第三民国之生卒,即指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四)清民之际的“张勋复辟”之败与第四民国之生卒;(五)日本侵华与第五民国之卒,在这一阶段蒋介石控制的第五民国一直挣扎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中;(六)抗日战争胜利与第六民国之生卒,即指南京国民政府被日军占领至1946年5月5日以重庆为中心的结束;(七)中共解放战争胜利与第七民国之卒。在以“‘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潮语词的名实评议”为主题的讲座中,谭世宝教授以其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术“潮语”名实混乱评议》为切入点,阐述了自己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谭世宝教授认为,在“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热的当代社会,“遗产”本义就引发出目前“文化遗产”等名实混乱的现象,并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来都没有完结,所以把“遗产”等同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神物质财富是错误的。他认为向联合国有关机构申请成为联合国所承认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自动放弃自己独有的财富权。他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专著入手,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教训,阐释了目前我国“文化遗产”这种提法的不严谨性。随后,谭世宝教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提法所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建议国家应该明令国内并要求联合国尊重和遵照汉字的固有标准定义,将以往有关文件所汉化的“文化遗产”改正为“文化财富”,以避免他国趁机钻翻译文字的空子来侵占中国财富,展现辉煌灿烂的泱泱大国。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词的产生与应用已经造成了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法令系统乃至国人思想体系的严重冲击破坏的“蝴蝶效应”,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期“稷下风”讲坛由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讲座为历史学院研究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思维,开拓了学术视野。谭世宝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同学们日后的学术研究。历史学院副院长赵兴胜教授出席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