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白逸仙王华王珺 中国高教研究
摘要:为深入了解目前我国产教融合开展情况,推动产教融合改革走深走实,对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的103个典型案例,从项目目标、实施状况、项目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全景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主要目标,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远高于企业,产教融合的合作类型多元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质量评价是产教融合持续改进的根本保障。针对部分产教融合项目偏离育人的根本目标、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缺乏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问题,提出以目标为指引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以协同创新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以多元多维为导向建立产教融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产教融合;育人目标;制度化水平;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适用范围经历了两次扩展。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2015年发布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产教融合扩展到应用型本科院校,2017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产教融合进一步扩展到“双一流”建设高校。自此,产教融合成为所有类型高校的办学遵循。《意见》发布至今已有5年时间,我国产教融合的开展情况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政策目标,产教融合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如何突破这些问题以推动产教融合改革走深走实,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课题组将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的103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访谈法,试图从一个横截面来剖析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活动自启动以来,收到285家单位申报的670项案例,经资格审核、网络推选、路演展示、实地走访等环节,最终评选出103个典型案例。可以说,这103个典型案例代表了目前我国产教融合项目的前沿动态,能够反映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整体状况和普遍问题。
二、现状与特点
本研究将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视为具有育人功能的学术项目。任何一个项目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目标,即项目的预期目的;活动,即支撑目标实现所采取的措施;评价,即对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基于此逻辑,本研究对103个典型案例,从项目目标、实施状况、项目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全景式分析。
(一)项目目标
我国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最终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多主体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产教融合项目可以分为面向人才培养、面向科技创新,以及二者兼顾三类,但归根结底,产教融合都是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在103个典型案例中,有76个是面向人才培养的,占比73.8%;有15个是面向科技创新的,占比14.6%;还有12个项目兼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占比11.7%。
面向人才培养的项目,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如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项目”,以“项目制课程流”为引领,重构“模块化知识性课程”,探索构建一套多学科融合培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科技创新的项目,注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共同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电子科技大学在“面向国防重大需求的校企科技攻关项目”中,与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能够满足电子对抗、移动通信、安防等国防与民用领域的核心元器件。这类项目属于纯科研类,育人目标弱化,反映出对产教融合目标认识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兼顾的项目,大都是校企合作全面深入且时间长的项目。如浙江农林大学“校企结缘 仙草下凡”项目,以铁皮石斛技术创新为纽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共建科研教学平台、共编教材、共享团队,联合攻克了铁皮石斛繁殖难、种植难、质量不稳定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把一棵草发展成一个产业。这类项目体现科教融合的理念,注重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二)实施状况
1. 实施主体。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其中,高校和企业是项目的实施主体。在103个典型案例中,88个项目由高校申报,占比85.4%;15个项目由企业申报,占比14.6%。
本研究对高校从服务面向、区域分布、办学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服务面向来看,中央部属高校49所,占比47.6%;地方高校54所,占比52.4%。两者占比大致相当,反映出产教融合逐步为中央部属高校所认同。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高校60所,在我国东部1142所高校中占比为5.25%,中部高校21所,在我国中部862所高校中占比为2.44%,西部高校22所,在我国西部734所高校中占比为3%。可以看出,产教融合项目的成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东部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高校。从办学类型来看,有87所本科高校,占比84.3%;有16所高职院校,占比15.7%。在本科高校中,有28所综合性高校,占比32.2%;有59所行业特色型高校,占比67.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学科分类,本研究将行业特色型高校分为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四大类,他们的占比分别为:64.4%、23.7%、10.2%、1.7%。显然,工程与技术科学类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占比最大。
本研究对企业从产业部门、创新类型和所有制形式三方面进行分析。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在103个案例中,第一产业的企业有2个,占比1.9%;第二产业的企业有34个,占比33.0%;第三产业的企业有67个,占比65.1%。第三产业共包含9类行业,其中,比例最高的前4个行业分别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他们的占比分别41.2%、21.6%、15.7%、11.8%。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根据产业创新特点,产业类型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的产业。103个案例中有38个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占比36.9%;65个企业属于新兴产业,占比63.1%。可见,产教融合在新兴产业开展更为广泛。从所有制形式来看,可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研究案例中,国有企业有19个,占比18.4%;民营企业有68个,占比66.1%;外资企业有16个,占比15.5%。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表现更加积极,可能是因为民企机制灵活,能够紧跟市场变化,用人需求大,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就业“蓄水池”,他们更愿意与高校合作。
2. 合作类型。本研究将产教融合项目的合作类型分为六种,分别是:实践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创”教育、联合办学、科技创新。在研究案例中,实践基地建设类有34个,占比33.0%;专业与课程建设类有23个,占比22.3%;联合办学类有13个,占比12.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有11个,占比10.7%;“双创”教育类有7个,占比6.8%;科技创新类有15个,占比14.6%。前五种均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第六种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其中,实践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联合办学三种类型居主导地位,占比合计为67.9%。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归入这三类中,如是,其占比高达85.4%。
实践基地建设。这是指整合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与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打通高校、孵化中心、企业之间创新创业壁垒,构建了“课程实验-企业实践-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多维递进式实践教学育人平台。第二类是以引企入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实践基地。本科高校主要通过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方式,共同打造多功能的实践基地集群化建设实体。如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江山市木竹加工产业集群的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一体两翼”实践基地集群建设范式。“一体”是指“产教综合体”,“两翼”是指“校中企”和“企中校”。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打造综合性产教融合基地。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校内创建产教融合载体——“独墅湖创客汇”,吸引12家优秀企业入驻,现已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云彩孵化器、江苏省众创空间。第三类是政府主导建设产业园区,学校与入驻园区的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如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共建了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政府提供办学场地和基础设施,学校与产业园区内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跨境电商基地、“互联网+”商务实景实训平台等,让企业精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与课程建设。这类项目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企业不仅给高校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而且主动适应技术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全面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如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材建设的深度融合,建设了一批体现“大国三农”教育内涵、具有农林特色的通识教育“金课”,开发并完善新形态数字教材。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疫情期间利用雨课堂技术,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同步课程,将优质教学资源分享给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