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祭①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②祭,如不祭。”
【注释】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与下句 祭神对举。 ②与:参与,参加。
【译文】祭祀祖先就好像祖先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读解】这里谈到了祭祀的时候,参与祭祀的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参与这种神圣的祭祀活动。当然我们现在很少有什么祭祀活动了,但是偶尔也要参与一些类似的活动。比如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在清明里我们要给自己的先人扫墓,举行一些仪式,在举行这种仪式的时候,大家都是比较肃穆、比较恭敬的。在这样的气氛中,如果谁吊儿郎当、嘻嘻哈哈的,一定会受到参与者的白眼,认为这个人简直没有教养,太不像话。我们现在社会的氛围,社会的习俗,对以往古代的祭祀礼仪已经是非常淡化了。对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到寺庙里参加法会的时候就会非常庄重,或者到基督教教堂里参加礼拜活动也会产生一种非常庄重肃穆的心态。
“祭如在”,从《论语》里来说,我们在祭奠祖先,祭奠社稷、天地的时候,要觉得天地社稷之神和祖先就在自己身边一样,要有这种感觉才行。所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它已经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了。现在还别说祭奠祖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都很困难。我们设想一下,我们和别人谈话、沟通是否有那样的状态,想一想彼此之间交流的那种状态。我们最近在书院里学习《庄子》,就谈到人与人之间对话之困难,“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所以交流是一种困难。那么参加祭祀活动,它是一种纯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产生恭敬心的最好场所。平日里我们意马心猿的漂浮不定,但如果我们参加了相应的庄严肃穆的活动,比如宗教的重大法事活动,那么就可以调动和激发你的一种肃穆庄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加以维护,使我们每时每刻都有着一种对神灵的敬畏的心态,那我们在处理社会上的事情、处理身边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令人刮目相看。为什么呢?我们的心平时没有收拾好,总是处于一种打妄想的状态,经常都是想入非非的,吊儿郎当的,那么我们通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样一种精神活动、精神培训,用庄子的话来说叫做“澡雪精神”,一个有这种精神的人和没有这种精神的人,他的人格魅力都是差之千里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看这一则语录,认为孔夫子还挺喜欢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在祭奠祖先和神灵的时候还在恭恭敬敬的磕头礼拜,乞求神灵保佑,不是这个道理。它确实是“澡雪精神”,清洗我们心灵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是精神沐浴、沐浴精神的一个过程。
实际上古人在搞祭祀活动的时候首先都要举行斋戒,一般都是七日斋戒,没有经过七日斋戒是没有资格参与祭祀活动的。通过斋戒活动,使其精神、身体得到净化,然后才有资格参与祭祀。我们来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一句,它是有一系列的思想内涵的,包括精神的锤炼、精神的训练这样的内涵在里边。下面接着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我不亲自来参加祭祀,那么尽管祭祀了也如同不祭一样,这种沟通必须要你身体力行,自己参与。你如果不参与,比如自己某个朋友去世了,你不参加葬礼,让人代送一个花圈,那有什么意思呢?所以真正遇到与己有关的类似活动,最好还是自己亲自参与,不要找借口不去。这确实是需要诚心诚意去参与的,这种参与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妙处,心灵沟通的妙处。特别是不善于心灵沟通的人,怎样使自己能够与他人沟通?老子说“知人者智”,你如何知人?“自知者明”,你又如何自知?不通过心灵的沟通你怎么去知一个人?不通过心灵的沟通又如何认识自己呢?所以《论语》里的这句话,我们不看背景,只从字面上来看,就容易很轻浮地滑到一边去了,我们对圣人的语言也就得不到那么深的感触了,那么我们会感到非常之不划算。
转自:冯学成博客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