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085400)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主要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二、招生对象与考试方式
南京大学全日制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已获得学
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报名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专业基础课笔试和面试。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学校或企业开展。
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鼓励工程硕士生到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
四、学科方向
本学科主要覆盖信息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光伏技术及应用、光电与光纤传感,光子集成、光电显示与图像处理、量子信息技术、微波光子学、光学仪器及技术、应用光学及系统、计算机及光电测控技术等多个方面。
五、学制与课程设置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为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不少于24学分;非本学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总学分不少于36个学分,需加修2门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具体由导师指定)。A类课程是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工程伦理等公共基础课程,B类课程是以知识基础构建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C类课程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实践课程,D类课程是各类专业选修课程。A、B、C三类为必修课程。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A类(9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英语(4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
(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工程伦理(2学分)
B类(6学分)
光学原理(4学分)
导波光学(2学分)
激光原理(预计春季开设)
C类:
凝聚态光物理导论(2学分)
光纤技术(2学分)
微纳光子学(2学分)
量子光学(2学分)
光电检测技术(预计春季开设)
微纳失效分析(预计春季开设)
专业实践(6学分)
(注:前6门C类课程中,至少选修6个学分,《专业实践》为必修环节)
D类:
限定必选课:现代工学进展(3学分)
直博生、拟硕博连读指定选修课:科学研究方法导论(2学分)
其他D类选修课:
专题培训(I、II)(2学分)
现代工学前沿探讨(1学分/学期,可选1-2学期)
英语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2学分)
Research-based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研究导向的纳米材料合成、表征与应用)(2学分)
Thin Films: Atomic-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薄膜:原子尺度控制的制备、表征和应用)(2学分)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synthesi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二维材料的合成、器件与应用)(2学分)
表面界面物理与器件(2学分)
傅里叶光学(3学分)
化学信息学与建模学概论(3学分)
光电子器件导论(2学分)
信息论(2学分)
工程电路设计(2学分)
先进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含实验)(2学分)
非线性光学(2学分)
高等量子力学(5学分)
虚拟仪器(2学分)
国际High Tech公司产品周期管理(2学分)
实验室安全
(亦可选修本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健康工程或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的专业课程,注:实验室安全,必修环节,总计4学时,为新生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
六、 培养方式
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阅读有关专业文献。
专业实践:硕士生学习期间,须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并提交实践报告。
公共服务:研究生平均每学期需有不少于4小时的公共服务时间,包括担任院系主办的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组织或协助组织科普活动,协助学院教职工组织其他学术相关活动。硕士生培养阶段完成研究生公共服务时间为硕士生申请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专业实践
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熟悉材料工程行业相关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包括到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发或工程实习,参与各种科技、双创、互联网+竞赛,在国家、省部级科研或双创平台进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参加企业的双创讲座等。
实践时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生应不少于6个月,无工作经历或不足2年的工程硕士生应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实践方式和内容:由校内导师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决定。通过学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态度、实践内容以及总结报告质量,对学生专业实践成绩进行评定。
实践结束时所撰写的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应能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实践类总学分为6分,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课题与导师协商确定专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专业技能(I、II)(2学分)
双创讲座(1学分)
各类竞赛(1-2学分)
工程实践(含项目研发、企业实习等)(2-4学分)
八、考核方式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第一学年结束、中期考核前,由所在研究生指导小组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硕士生向3-5人专家小组(教授、副教授组成)汇报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预期研究目标等,口头报告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提问和答辩时间不少于5分钟。学生提交不少于3000字(含图表)的书面开题报告,参考文献不少于3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书面开题报告由导师、参加口头报告专家小组和研究生指导小组主任签署意见后,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备案。开题报告通过者方可进入中期考核和论文阶段。
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学院抽调各研究生指导小组导师组成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专业实践考核
为保证专业实践质量,在第五学期末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考核,由所在研究生指导小组统一组织,硕士生向5人专家小组(教授、副教授组成)汇报工程实践选题、目标、实施办法、实践时长、成果等,口头报告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提问和答辩时间不少于5分钟。学生提交不少于3000字(含图表)的书面实践报告和与之相对应的学分认定表,报告和学分认定表由导师、参加口头报告专家小组和研究生指导小组主任签署意见后,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备案。专业实践学分满足要求者方可申请毕业。
九、学位论文
1. 学位论文撰写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或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与本领域相关的企业专家。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导师指导小组,鼓励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学位论文文本预审
学位论文需经导师认真审查和修改,签字同意后,方可进入文本预审环节。每年四次,3月20日、6月20日、9月20日、12月20日左右,由研究生指导小组组织开展学位论文文本预审核,学院随机抽取论文进行文本预审。预审专家由相关研究生指导小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每本论文由两位专家审核。如有不通过意见,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审核意见认真回复和修改论文文本,合格后论文可进入下一步盲审。如修改后专家审核意见仍然为不通过,则该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此次盲审。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返回后,答辩环节前,论文须进行查重工作,重复率须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