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孔子对《诗》有着天然爱好,他喜欢读诗、引诗、说诗,也喜欢用诗教育弟子。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何郁认为,孔子的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训练语言、修炼个人修养、规范礼度、强调学以致用等方面,对孟子和荀子的诗教思想有直接启发,对如今的文学、教育也有深远影响。
孔子对《诗》有着天然爱好,他喜欢读诗、引诗、说诗;他教育弟子,也喜欢以诗为例。孔子的诗教思想,闪动着熠熠光辉。孔子说诗共十六处,均散见于《论语》。
孔子的诗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训练语言
孔子喜欢用诗说话,也喜欢劝别人用诗说话,最典型的就是要求儿子孔鲤读《诗》,学说话。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连话都说不好,还能干什么呢?可见读《诗》对于训练语言的重要性。为什么读《诗》可以训练语言呢?因为孔子说《诗》都是雅言(雅言就是那时候的标准语、普通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又说,读诗还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学习《诗》还能增长知识。
修炼个人修养
孔子把学诗、学礼和学习音乐联系起来看待。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学《诗》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孔子十分强调修炼的过程,他与子贡的一段对话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快乐于道,虽富裕又好礼于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你已经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能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修养要像切磋玉石、象牙那样经常打磨,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
兴观群怨,教化社会“兴观群怨”是孔子最重要的诗教思想之一。在中国思想史和文艺批评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兴”就是熏陶,是指用诗对人们进行思想的启示和情感的感染。“观”就是认识,用诗来认识社会,主要是察民情、观风俗、知兴衰、明进退,“十五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都有这个作用。“群”就是沟通,就是言志,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需要沟通交流的,诵诗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许多“外交”场合也通过诵诗达到彼此了解的目的。“怨”就是讽刺、美刺,用诗合情合理地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规劝不合礼度的言行。《诗》中的讽喻诗即属这类。“兴观群怨”反映了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特征。
规范礼度
孔子非常看重《诗》的规范作用。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就是归正,也就是合于礼度,合于中庸之道,无论是“兴观群怨”,还是抒发感情,都要做到合于礼度、合于分寸。孔子并不反对爱情,只是认为要合乎礼仪,要有礼有节。他说,《关雎》就是一篇合乎礼节的作品,它“乐而不,哀而不伤”,表达感情恰到好处,因此,孔子整理《诗》时把它放在了第一篇。
强调学以致用
孔子不死读书,而是强调学以致用,强调社会实践。他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参加社会实践,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一个人把《诗》三百篇读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跟人交涉;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见他反对死读《诗》,倡导活学活用。南怀瑾非常赞同这一点,他说:“书读得好的人,从政经验不够,就派他到外面多经历人情世故。回来还不能深入,就不是从政的大才,书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讲究借鉴迁移、触类旁通
活学,一方面体现在实践中,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打通”上,即从一个方面联想到其他多个方面。在《八佾》篇中,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是用素粉打扮的啊)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先有白底子,然后在上面好作画。”子夏又问:“礼是不是也是后起的呢?”孔子说:“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什么意思呢?子夏从女子的美貌联想到绘画,又联想到学礼,按理说是离原诗的意思越来越远了,可为什么孔子却大加赞赏呢?这就是孔子的用诗观。诗的原意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说明自己的道德理想。孔子通过“触类旁通”的方法告诉人们,要成为一个君子,有令人艳羡的气度,就要先留出空白的底子,然后学礼,成君子。
孔子的诗教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文学、教育都有着深远影响,对孟子和荀子的诗教思想也有直接启发。确实,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孔子的诗教思想。孟子的诗教思想,核心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是不拘泥于个别词句,而以全篇意思去推求作者的意旨。这样做势必很难,因为每个人的立场、背景不同,推求的结果自然也不同。于是,孟子又提出“知人论世”的思想,强调要了解作者,理解作者,要读书读人相结合,这样理解诗句的意思才可能全面、正确。孟子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解读诗。荀子的诗教思想走得更远一点,其核心是“隆礼义,杀《诗》《书》”,简而言之,就是推崇礼义,贬抑《诗》《书》,把《诗》《书》的崇高地位降下来,把最高的位置让给礼义。荀子说,“礼义者,治之始也”,礼义是治国的基础。又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礼义不仅是治国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礼义被抬到了最高位置。这个观点与孔孟都不同。孔孟强调读诗、用诗,荀子却贬抑诗,强调崇礼。
总体来说,孔子希望通过诗教思想启发情志、观照社会生活、沟通交流,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