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 邱勇校长:仰止青山高,清风与终始

邱勇校长:仰止青山高,清风与终始

10月16日,清华大学举办纪念汪家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化工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上,邱勇校长向汪家鼎先生致以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深情回顾了汪家鼎先生硕果累累的人生历程,并表示汪先生言传身教、倾心育人,品行高洁、治学严谨,他的精神品格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一代年轻人。“仰止青山高,清风与终始”。特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汪家鼎先生诞辰100周年。目前,学校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这样的一个重要时刻,召开汪家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回顾汪先生为我国化学工程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受和传承汪先生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志存高远的崇高品格、悉心育人的优秀品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汪家鼎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汪家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我国化工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汪先生也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汪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看到了坚守育人初心、坚定服务国家的高尚情怀。汪先生长时间从事核燃料后处理和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研究,为中国教育、中国原子能事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先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学习,1945年6月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1946年初回国,历任西南联大化工系专任讲师、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1952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56年,汪先生与时钧、汪德熙等著名学者联名上书高等教育部,建议设立化学工程专业。1957年,先生奉调来到清华大学,承担筹建核化工专业的任务。1958年,汪先生首先提出并参与领导“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与设备”项目的实施,研究成果为国家做出放弃“沉淀法”、采用“萃取法”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这项成果为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工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基础和运行依据,使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一举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汪先生的苦心经营下,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科确立了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的学科基本布局,并成为了国家重点学科。汪先生言传身教、倾心育人,对教学事业充满热爱,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后处理科技及工程人才。汪先生讲授过《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数学》《核化学工艺与工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等10余门课程,在80高龄时仍亲历一线指导研究生。汪先生品行高洁、治学严谨,在文章署名、科研成果署名、课题申请署名等方面,只要不是他自己直接参与的,他都不允许署他的名字。

汪家鼎先生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一代年轻人。1983年,我入学化工系。虽然没有直接聆听汪先生的教导,但是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汪先生的学生。学生的含义是广泛的。受到老师的影响、接受其思想指导并按照老师的指引努力进取的人,就是真学生。2010年4月,朱永(贝睿)老师在怀念文章《深切缅怀汪家鼎院士》中写道:“汪先生为人正直谦和,平易近人,关心同志。他比我年长10岁,但对我常以朋友相待。他严于律己。”“1964-1966年期间,工化研究室人员大增,在200号宿舍20多人双层床住一间大房间,汪先生也和大家一样占一个床位。”汪先生就是一位这样的人,汪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活在清华师生心中的人,一位在清华被尊称为“大先生”的人。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汪先生也经常说“学科建设就要有一流的大师”。我们都知道,教师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水平,大师则代表了一所学校的高度。大师之“大”体现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学术造诣上,也体现在影响人类心灵的高洁品行上。这两个“大”都在汪先生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对清华大学而言,我们为拥有像汪先生这样追求卓越、倾心育人的大师而感到自豪。

在延续卓越和传承精神的过程中,一所好的大学一定会竭尽全力,让大师的风范在校园永驻。传承需要有具体的举措和行动。2010年1月,学校设立了汪家鼎励学基金。汪家鼎励学基金旨在传承汪家鼎先生的优秀品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今后我们还要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