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深圳大学研究生院  > 应用技术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一、基本信息

学术学位

070200物理学;080200机械工程;080300光学工程;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专业学位

055102英语口译; 085404计算机技术;085408光电信息工程;085409生物医学工程;085501机械工程;085601材料工程;086100 交通运输;105500 药学

联系人

张老师

联系电话

0755-23256888

电子邮箱

gra@sztu.edu.cn

办公地址

深圳市坪山区深圳技术大学

学院网站

https://gra.sztu.edu.cn/

二、学院简介

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建设高等教育人才高地。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与香港、澳门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深入借鉴港澳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才和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提升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我院2023年在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5个专业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英语口译、计算机技术、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交通运输、药学8个专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院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办学特色

-培养方向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致力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探索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新路径,着力补齐高层次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短板,向粤港澳大湾区急需的生物制药、网络空间安全、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全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

-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师生评价体系,与国外高校及机构开展全面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

-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将学校建设成为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全球揽才建设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注重引进具备工程和技术专业背景师资力量,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比例高于40%,具有海外经历教师达47%。从华为、大族激光、大疆创新科技、中兴通讯、深圳地铁集团、中广核电等行业知名企业招聘40余名技术总工、研发精英担任专任教师,另聘请40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突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技术开发及应用经验、有特色的新型高水平师资队伍。

-创新科研平台建设

· 先进光学精密制造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高校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 广东省高校晶体生长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省高校先进MEMS传感器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超强激光与先进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海洋能源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 数字化口腔激光智能制造实验室

· 清洁汽车动力控制与整车可靠性实验室

· 纳米生物医学成像与诊断技术实验室

-境内外合作

我校与境内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一流的国际化平台,培养学生吸收全球前沿知识和技能,获取国际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思考能力,以适应未来世界的快速发展,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科学文化素养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服务于社会。

· 与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工程领域的博士研究生

· 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设计学科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 与澳门城市大学联合培养设计学、艺术学、数据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校企合作

我校注重发挥本土产业优势,强化精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和绩效评价;我校目前已建立19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其中与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获批建设“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与高科技企业互促双赢的发展机制,研究生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平台不断夯实,培养渠道不断拓宽。

研究生院设立研究生校企合作项目基金,支持师生面向产业技术需求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在实战中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构建以产业需求驱动、学研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资助研究生校企合作项目累计超90个。

2、研究生培养情况

一是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相对充足。学院拥有符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9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2名,逐渐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二是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健全。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及相关管理工作,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先后出台和制定了多项规章管理制度,涵盖招生、培养、学生、学位、双盲评审、导师培训、奖助学金、科研奖励、竞赛资助、校企合作项目资助等方面,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三是培养思路明确,培养模式清晰。在研究生培养上,始终遵循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总体思路。利用现有对外开放合作办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上强调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以应用为导向,实践教学占重要比例;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深入的多维度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三、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学位类型

联系人

联系电话

070200

物理学

3

学术学位

苏老师

0755-23256562

080200

机械工程

3

学术学位

王老师

0755-23256166

080300

光学工程

3

学术学位

苏老师

0755-23256562

0812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学术学位

陈老师

0755-23256169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3

学术学位

郑老师

0755-23256371

055102英语口译2专业学位尹老师0755-23256162

085404

计算机技术

3

专业学位

陈老师

0755-23256169

085408

光电信息工程

3

专业学位

苏老师、陆老师

0755-23256562; 0755-23256309

085409

生物医学工程

3

专业学位

郑老师

0755-23256371

085501

机械工程

3

专业学位

王老师、柴老师(010203方向);

韩老师(04方向

0755-23256166、0755-23256190;

0755-23256209

085601

材料工程

3

专业学位

连老师

0755-23256355

086100

交通运输

3

专业学位

柴老师

0755-23256190

105500

药学

3

专业学位

曹老师

0755-232562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