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其森(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23年,随着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淄博从一个不知名的三线城市,一跃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对于这一文旅现象,人们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总结。不管何种分析,都无法忽视游客们的共同感受:来到淄博感受到的不仅有烧烤的热度,还有城市的温度。从感性角度看,正是那种流淌在血管之中的城市温情,推动了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让淄博烧烤不再仅仅是一炉烧烤,而演化为一道文化大餐。全国游客涌向淄博,表面上是为品尝淄博烧烤,实质是大众对淄博文化认同后产生的情感共振。
一是美食文化认同。饮食,作为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凝聚了淄博千年文脉的多种精华。淄博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被称为“东方的罗马”,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发达的地方,饮食服务业必然兴旺。据记载,战国时期,淄博就有了烧烤这种烹饪技术。因此,在这样的地方,孕育出极富特色的美食文化也就不足为奇。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就以淄博博山菜为主要源头。历史上,许多客商来博山除了生意上的需要外,品尝豆腐箱、博山酥锅、炸春卷等美味佳肴,也是必选内容。味蕾记忆留给了游客永久性的回忆。时光流转,博山的各种菜肴随着往来客商的口口相传,传遍了四面八方。“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成为外地客人对淄博的一种神往。所以,淄博的爆火,博山菜其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佐证之一就是,来到淄博的游客,有的喜欢烧烤,有的对博山菜情有独钟。
二是工商业文化认同。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最鲜明的特色是紧贴工商业。本末并重一直是齐国历代国君的执政理念,这种理念还深入民间,带来了齐国工商业的繁荣。如今,博山陶瓷、琉璃、周村烧饼、淄川火烧等,构成了淄博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的手工业产品系列。这些产品以地域性、艺术性不断拓展自身价值,由最初实用为主逐渐演化为文化交流的载体。除了上述手工业产品,近年来淄博兴起的文创产品也逐渐形成体系。比如,作为足球的发源地,临淄(淄博的一个区)近年来深耕足球文化,开发出系列蹴鞠文创产品。各种齐文化旅游纪念品、聊斋主题文化产品、周村古商城系列文旅产品等,也因颇具美感和文化价值受到中外游客的珍视。所以,当八方游客来到淄博,他们不仅品尝了烧烤、酥锅、烧饼,还带走了巧夺天工的内画鼻烟壶,带走了薄如纸、脆如酥的周村烧饼,带走了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蹴鞠产品。
三是生态文化认同。淄博地处鲁中腹地,这里地形地貌丰富多样,自然风光多姿多彩:既有沂源县的田园风光,又有高青县的黄河风情,还有博山区的溶洞群。秀美的自然风光,为淄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就开始在山水旅游上默默发力。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马踏湖景区已经成为知名风景区,博山樵岭前溶洞、淄川潭溪山风景区等也都名声在外。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还开发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生态各异、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满足了游客多元的生态文化需求,也在淄博烧烤之外,为淄博旅游增添了休闲元素,使游客心中的淄博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四是习俗文化认同。从姜齐到田齐,齐国执政者换了又换,但深厚的齐文化始终绵延不绝,重视经济、包容开放的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种文化,以务实为本,不讲究繁文缛节。这一点从跟齐国有关的许多成语中就能看得清楚——商羊鼓舞、围魏救赵、出奇制胜、田忌赛马、老马识途等,都是以成就事业为目的,不拘泥于成法死理。另外,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稷下学宫,汇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和集散地。悠久深厚的文化体现在老百姓待人接物的行为上,就是厚道、宽容、开放、诚信的道德风尚。这种地域性文化及道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就了今天淄博的民间风气。这也才有了先人后己、助人为乐、重义轻利等温暖人心的现代故事。那些行为,不是一时兴起之举,而是道德文化的自然流露。
以上是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背后的文化密码。当网上一些人在议论淄博烧烤能够火多久的时候,淄博人总是淡定地说:“火多久,我们没想过,当时我们也没想过会一下子火起来,我们只不过按部就班地在过日子。外地游客吃完之后,我们再吃,火过之后,我们还这么生活。”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过日子的方式。”当烧烤现象演化为一种过日子的方式时,淄博烧烤能火多久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淄博烧烤的火与不火,淄博人说了不算一样,淄博烧烤能火多久,他们同样说了不算。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当这一拨客人离店后,洗刷好碗筷,抹干净桌子,打扫好地面,静候下一拨客人的光临。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0日 13版)
[ 责编:张悦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