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千年筑苏梦,今朝万里共此情。为让青年学子深入探索江南历史文化资源,更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新时代传承、发展文化根脉的使命。7月6至8日,“姑苏印迹,‘思’润江南”——苏州大学文学院读书地图调研团前往李根源故居和章太炎故居开展了一次实地学习之旅,旨在探索江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以文修德”新感悟。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李根源故居处合影
李根源故居,作为一处集红色文化与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的珍贵历史遗址,墙上镶嵌的黎元洪亲笔颁发的“委任状”碑刻,无声地诉说着李根源先生的辉煌过往。调研团成员一大早便来到实地学习,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脉动与先贤的精神风范。
在进入故居的那一刻,调研团成员便被铁门上斑驳的字迹吸引,经辨认是“敬题新华日报 明耻教战 李根源”,这让他们感受到了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的意志。尽管故居历经岁月变迁,但其文化韵味依然浓郁。成员们在院内找到一口古井,井圈上清晰地刻有“九保泉 民国十年李根源书”。这一发现,不仅让成员们对故居的历史渊源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背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辨认题字
图为李根源故居井圈刻字
此外,调研团还细致研读了《乡贤典范——李根源》一书,通过深度讨论,全面解析了李根源的多元身份与贡献:编纂《吴郡西山访古记》,投身古墓探寻与保护,创办苏绣传习所,以及建立阙茔小学和平民夜校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对文人精神的理解,更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与历史使命。
一位调研团成员感慨道:“李根源先生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爱国者形象——无论是军政生涯中的贡献,还是晚年在苏州的文化耕耘。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并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随后,调研团成员来到章太炎故居,亦称“章园”,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章太炎先生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及生活的地方。这座以清水砖墙和青平瓦屋面为特色的建筑,融合了苏州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洋房的气息。调研团成员在参观精心布置的书房和生活物品陈列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章太炎先生晚年的学者生活。通过先生的书籍和书法展示,成员进一步领略了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江南历史的厚重底蕴。
秉承“饭可不食,书仍要讲”的理念,章太炎先生晚年致力于国学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强调即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精神的富足和知识的传承对于民族振兴至关重要。这一教育哲学深深触动了调研团中的师范专业成员,使他们获得了宝贵启示。
一位师范专业的成员感慨道:“章太炎先生的言行,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诲。他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当的社会栋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章太炎故居与古吴轩书店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致力于推动国家进步与文化复兴。调研团成员在故居中研读了他的代表作《国故论衡》,从而加深了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并被他的爱国情怀所感染。通过将阅读与实地考察结合,成员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国学著作及其人文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阅读《国故论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这次“行走的思政课”,调研团成员不仅体验到了文人情怀与爱国精神的影响,还深刻理解到文化作为民族根基和红色基因传承载体的重要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红色印记犹如璀璨星辰,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来源:苏州大学文学院“姑苏印迹,‘思’润江南”读书地图调研团 供稿:马清怡 王依琳)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