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  > 新时期构建高职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机制研究

新时期构建高职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机制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对职业教育领域也造成了强烈冲击。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不仅改变了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对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抓住新一轮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学习型和技能型社会,国家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全国职业教育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提出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数字教材和学术报告等资源,职业院校在数字教材开发过程中要持续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建立一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合理使用数字化教材、教具,推动数字教育成为教育低碳转型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助力绿色发展,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从国家和教育部颁布的各项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和数字技能的高端人才,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不断总结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数字化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促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选用使用和监督评价的工作机制,对于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切实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数字化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三教”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教材是纸质教材的补充和拓展,数字化教材与纸质教材均是教与学基础性内容的载体,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相关的网络设备为媒介,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升级改造传统的纸质教材,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知识元素,用以表达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转化为各种电子终端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材料。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目前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整合、框架设计、内容呈现、监管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挖掘问题、分析原因并逐步完善。

(一)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共享机制尚未完善

数字化教材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能够突破传统纸质教材单一的静态知识呈现,除了文字图表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3D动画、虚拟仿真和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来展现教材内容。因此,在数字化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来重构知识体系,通过资源共享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实践中各平台的资源整合却不够充分,共享共建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目前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开发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主要模式依然是以自身的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开发和建设,未能充分利用其他网络媒体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他网络媒体平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各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缺乏共享共建的运作机制,在数字化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网络平台壁垒和教育资源浪费。

其次,由于缺乏其他各类网络资源平台的资源共享,使得数字化教材的内容和知识呈现不够生动形象,内容设计、企业案例和生产场景的呈现形式方面也比较枯燥,缺乏具体物件结构的动画展示和生产场景的仿真模拟,难以形成视觉冲击力,达不到教材内容的立体呈现效果。

最后,数字化教材的使用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共享,但目前由于共享共建机制的缺失,在数字化教材使用阶段各网络平台的设施设备标准不够统一,教材内容的呈现效果和运行效率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建设团队结构失衡,合作机制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在高职教育领域缺乏切实有效的合作机制,造成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影响了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开发质量,使得数字化教材的编写团队结构失衡,教材开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制约了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质量和育人效果。

首先,由于当前大多数行业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教材却难以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又缺少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削弱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此造成了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团队主要以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为主。缺乏企业人员的实质性参与,致使数字化教材的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未能及时融入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降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其次,在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难题需要突破,而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的单一教材开发团队由于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制约,且缺乏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造成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大打折扣,影响了数字化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使用效果。

最后,数字化教材的另一个使用功能就是支持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定制。由于缺乏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配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对于广大学生学习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场景的仿真模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字化教材的使用价值。

(三)质量监控不够健全,评价机制有待健全

教材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监督是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开发与建设的生命线。在当前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各个高职院校和出版机构过多看重数量和形式,忽视了对教材开发建设过程的质量监控,质量监管制度不够健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开发的数字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首先,在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开发阶段,相关主体单位对教材开发建设的质量监控不够重视,有些单位制定了相关质量管理制度,但是具体落实不够到位,导致开发出的数字化教材存在内容上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岗位需求、知识结构不完整、内容展示不充分、教材使用互动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数字化教材功能的正常发挥。

其次,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缺乏质量标准,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目前具体实践中,数字化教材的各类开发和建设标准尚不统一,各个出版机构按照自己的建设标准来设计数字化教材各类颗粒化资源的质量标准,不同出版机构之间的标准难以相融,造成部分教材资源在不同网络媒体平台上无法开放共享。

最后,由于缺乏行业内部统一的质量监管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数字化教材的质量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在各高职院校教材选用和使用环节缺乏具体的判断准则,选用和使用环节出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材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也难以及时纠正,给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激励机制运行不畅

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推进。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教材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在管理制度方面未形成数字化教材的准入、开发、建设、选用和评价机制,缺乏相应的教材开发建设激励机制,导致数字化教材的建设缺乏内生动力。

首先,在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关于数字化教材的分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学校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对教材的开发、编写、审核、出版、发行、选用、更新和评价整个流程开展有效监督,出现教材建设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管理缺位和质量低下等多种不良现象。

其次,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一些老师出于功利思想而忽视已有的精品数字化教材,对同类教材进行重复编写,造成市场上同一门课程多个版本低水平重复建设、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内容拼凑抄袭等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数字化教材建设的健康生态。

最后,在实践中,还出现了部分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的激励手段不够丰富,奖惩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缺乏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的资金支持,导致部分教师对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缺乏内生动力,严重影响了广大高职教师参与数字化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数字化教材建设机制的构建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时代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字技术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成为我国新形态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知识传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的建设质量,需要教材建设者全面规划,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统筹各项教育资源,创新多元开发联动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审核,建立健全教材选用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教材开发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完善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机制,激发教材开发和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质量的持续提升,为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注重前期规划,建立教材开发机制

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是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开发的先导性工作,决定了数字化教材建设工作的总目标和基本思路。在数字化教材前期规划环节,需要开发主体责任单位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教材的选题、编写、审核、出版、选用、更新和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工作,建立教材开发规划运作机制,明确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的方向和定位。

首先,在进行数字化教材开发工作之前,需要高职院校和出版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基础性调研工作,需要了解数字化教材开发的难点和基本流程,掌握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动向,熟悉企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从而制定出明确的工作标准和开发流程,为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的全过程提出规划设计。

其次,相关单位需要组织教材开发人员研究相关的开发与建设标准,包括职业资格标准、专业课程标准、数字技术标准、平台建设标准和出版发行标准等等,确立数字化教材的具体建设标准,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南。

最后,目前数字化教材开发的主要负责单位是高职院校,在前期规划工作中需要协调行业企业、出版单位、网络平台、数字技术公司等相关责任主体明确目标、统一行动,建立多方责任主体的协作开发机制,将教材开发的目标逐步落实到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教材开发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多元联动机制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为了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能够胜任企业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数字化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协同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出版机构工作人员和数字技术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共同组建教材开发团队,建立多元开发联动机制,为数字化教材的出版建设提供保障。

首先,组建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出版单位和技术公司专业人员构成的数字化教材开发建设团队,团队成员需要平衡职称、学历、专业、年龄和性别结构,确保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够统一行动、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其次,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高职院校一线教师需要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逻辑框架的编排,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负责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典型案例的融入,出版单位工作人员负责教材结构的设计以及相关模块的组织安排,数字技术人员负责教材内容的立体化呈现和网络平台的技术开发。

最后,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师资培养联动机制,通过专家座谈、技术培训和企业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吸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