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数据解读  >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表格或图表,可是怎么知道数据背后的信息呢,来看看这篇文章了解一下吧。

“你看看最近的销售数据,有啥发现不?”在工作中,这种无明确目标的问题经常出现。讨厌的地方是:大部分时候,日常数据就是只有一点波动。如果直接把“环比3%增长”这种结论报上去,又会被扣个“这我也知道,要深入分析!”的帽子。那到底该咋办?今天系统讲解下。

解读数据是有标准顺序的,分为7步走:看数字、找规律、立标准、看结构、明假设、验真伪、出结论。我们不着急,一步步来讲:

一、看数字

这是最基础的,同比,环比,绝对值,涨了、跌了……日常报告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不招人待见。一来,只要是个人看一眼就知道情况了,没啥写的必要;二来,这些玩意没业务含义,讲了跟没讲一样,所以必须深入一步。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二、找规律

想深入一步,可以把数据时间拖长一点,看看有没有自然规律。这一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直接把日报表连起来看即可,但是非常管用!因为很多常规数据波动,就是有周期性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可以避免大惊小怪,误报错报。还能敏锐地观察到真正的问题(如下图)。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三、立标准

想再深入一些,就得找判断标准。数据 + 标准=判断,有了好坏判断,才能继续往下思考:为啥好/为啥坏。最好的标准,就是有个KPI值压在头上,这样直接对比KPI完成率就有结论。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但有些非核心指标,没有KPI要求,这时候就得找其他标准。比如用场景拆解法,把非核心指标与KPI指标的关系,KPI达标时候非核心指标的数值范围找出来,这样也能形成判断标准,做出判断。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四、看结构

有了好坏判断,可以进一步思考原因。但在思考原因之前,最好先看下指标内部结构,找到影响指标的大头。这样重点清晰,更容易看出问题所在。

比如看销售情况,销售讲究人、货、场,先从用户、商品、渠道三个维度,单独看内部结构,看哪个类型的占比高,哪个类型在当前表现好/差。这样分清重点,容易形成思路。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比如看成本情况,区分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区分商品成本、营销成本。固定成本里区分前台、后台成本。这样更容易看出哪一块是波动来源。

有了这一步,后续再找原因就轻松很多了,可以直插重点。

五、列假设

有些比较懒的同学,直接在上一步就下结论了。比如最近销售不好是因为A商品没卖好。成本高了是因为促销花钱太多……

可这种原因往往太肤浅。一来,有可能A商品没卖好是因为其他藏得更深因素导致的(有更深因素);二来,有可能A商品没买好是因为某几类用户在流失(其他因素波及);三来,即使A没买好是因为A不行,那也不见得短期内能改正,还是得想其他办法(问题分析的可落地性)

所以,再往下深入,一定要清晰假设,撸出来问题背后的逻辑。很多同学到这一步会傻眼,觉得原因千头万绪,我该怎么列才合理?

这里有两个简单的办法:

从最近发生的事件入手。从业务可能采取的行动入手。

从最近发生的事情入手,能快速找到解释问题来源的假设。我们可以先收集最近发生的正向/负向的事件,然后逐一看:

理论上:这个事件对哪些指标有影响实际上:这个事件的发生程度,相对应数据变化

这样逐一排查,找出问题来源。

解读数据,我发现了超好用的七步标准法

从业务可能采取的行动入手,则能快速找到业务应对手段的假设。比如面对业绩下降,短期内业务就三板斧:

上促销,派一堆优惠券搞培训,抓几个典型示范改文案,把推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