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披露宁波大学首位全职院士到底什么来头  > 浙江在线:45位!鄞州何以走出如此众多的院士?

浙江在线:45位!鄞州何以走出如此众多的院士?

11月22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哪里“诞生”院士最多?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此次:甬籍院士增至122人,数量仍为全国第一。而鄞州拥有45位鄞籍院士,占比达到三分之一,“院士之乡”实力不容置疑。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一个县市区拥有如此之众,在全国十分罕见。

鄞州,凭啥?

1955年,我国公布首批学部委员名单,共233名,这是我国首批院士。

图为童第周院士

其中鄞籍3人,占比1%。他们分别是生物学家童第周、有机化学家纪育沣和电机工程学家章名涛。童第周、纪育沣还都生于鄞,长于鄞。

自此,鄞州就像开了挂一样,一个接一个的院士冒了出来:1991年,石钟慈、陈子元、陈俊亮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1年,徐志磊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陈剑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李骏跻身中科院院士之列。

群星璀璨,闪耀长空,成就鄞州院士之乡的美名。

“智力宝藏”集聚鄞州,离不开这几方面的原因。

向海而生的地域特征,将海纳百川的品性注入血脉。古代海丝之路、陶瓷之路从这里起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对外来事物、新兴事物始终抱着包容开放的态度,鄞州人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肯吃苦,且善于钻研,敢于创新。

尊崇教育之风绵延,托起鄞州千年文脉。对这一点,鄞籍院士印象尤深。每每提到鄞州为何多产院士的话题时,他们总会说到本地对教育的重视。

王建宇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鄞州人的三个特点,“会读书”放在第一位。

确实,北宋王安石知鄞办县学,鄞县教育兴起。两宋时期,在全国各县州中,鄞县进士总数在莆田、闽县(今福州)之后位居第三。

20世纪初,鄞州一批仁人志士在与反华势力作斗争的同时,积极推进报刊的创办、新式学校的建立等,形成了鄞州近代文化中古今并存、中西兼容的特色,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院士诞生提供了扎实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学子求学物质基础。鄞州人乐于干实事,创实业,求发展。20世纪,代表近代宁波工业起源的“三支半烟囱”,有两支(和丰纱厂、太丰面粉厂)就从鄞州起源;改革开放后,鄞州小微企业遍地开花。最新统计表明,鄞州企业数量迈入10万户新量级,居宁波首位。平均每15个人,就有1个企业“老板”。

而耕读传家之风及互济互助的“义”文化的弘扬,让寒门求学总有一盏灯相伴。千年进士村走马塘走出两位院士——陈子元和陈俊亮。家境困难的石钟慈院士是在义庄完成小学,又是每天带饭、来回步行3小时上完的免费中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不管是在哪个年代,这些鄞籍院士始终将自身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科技强国之路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放射化学家柴之芳当年为测量核试验中子能谱,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试验场,住的是帐篷,每晚被冻醒,这样一待就是1个月。他苦中作乐:“晚上歇下来,我们就数星星,星星亮得很。”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弱到强,他们向科技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2016年11月,在美国举行的全世界高性能计算大会上,当年在东钱湖赤脚小跑去上学的郑纬民和他的团队斩获全世界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

图为吴常信院士。

1986年,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吴常信院士提出蛋鸡合成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传统理论中“闭锁”和“纯”的观点的束缚,解决了我国蛋鸡育种长期闭锁群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问题。

郁铭芳院士从参与研制并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丝,到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用一项项研究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问题和国防战略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被称为“食有袁隆平,穿有郁铭芳”。

他们身上更体现出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

图为徐志磊院士。

徐志磊院士数十年在青海、内蒙等地工作,长期和上海的妻儿分离,直到80岁退休才回到妻子身边。面对我们的采访,他说他们那代人就是这样,国家的利益永远至高无上。

核农学家陈子元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国访学归来,向祖国上交了省吃俭用攒下的500美元,至今他还保留着当时农业部开给他的收据。他说,希望勤俭节约、奋斗报国的家风代代相传。

把家国情怀内化为人生支点,院士以奋斗姿态与伟大时代“双向奔赴”。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走得再远,飞得再高,故乡都是院士剪不断脐带的血地。

百名院士专家进鄞州,百名鄞州企业家进中科院上海分院;徐志磊院士等在鄞设立院士工作站;石钟慈院士曾长期担任万里学院校长、名誉校长,在多种场合推介鄞州、推介鄞州的教育;郁铭芳院士为首南中学题写校名,鼓励中小学生坚持心之所向,勇攀科学高峰。

2020年,毕业于宁波三中的陈亚珠院士将上海市科技功臣奖奖金回馈教育事业,向母校捐赠20万元,作为奖助学金,激励优秀学子潜心学业,报效祖国。

图为陈剑平院士。

陈剑平院士主动担任“第一书记”,又提出“大学小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模式,从一个村的实践升级为一个镇的探索,从一个院士入村扩大到300多名师生进驻。

院士也成为160多万鄞州人同追的“明星”。

图为院士公园。

南高教园区有个公园叫院士公园,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万里学院、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簇拥着它。公园里竖立的院士雕塑群,成为地标。

陶公山上砖红色的院士中心高高矗立,就连大楼前一把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椅子,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宁波最有学问的椅子。

翻开地方文化丛书《天南海北鄞州人》,院士篇放在最前面。2012年、2019年政府部门还分别编撰了两本关于院士的书籍——《鄞州院士风采》和《走进甬籍院士AR一本通》,尊崇院士的氛围在鄞州越来越浓。

但进入新时代,这些还远远不够。

向着全国一流人才强区奋进,我们该如何深挖鄞籍院士“富矿”?该如何传承院士精神、让院士的光荣与梦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又该如何讲好院士故事,持续擦亮鄞州院士之乡的“金字招牌”?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宁波市出台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目标到2025年,全市建成10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评选200名科学教育名师、300门科学教育精品课程。

作为院士之乡的鄞州,不少小学、中学是院士梦想起飞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