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从事内容审核业务的一线从业者、从0到1搭建内容审核体系的互联网大厂内容安全总监,以及All in内容审核的创业者。
作者丨冯颖星
来源丨投中网(ID:China-Venture)
两年前,一部讲述Facebook审核员的纪录片《网络审查员》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豆瓣上有人评论,“这是新时代最残酷的职业”。85分钟时间,是一场关于血腥、暴力、乃至煽动性内容对上万名“人肉”个体心理素质的挑战。
但剔除猎奇因素,影片表达的主题背后,是一场关于全球资源大调配,暗藏与万亿互联网公司做生意的巨大商机。
陈太锋说他是国内最早嗅到这一商机的“先锋之一”。
他曾是国内某知名独角兽公司的副总裁。一年多前,开始从北京向南一路迁徙,在江苏如皋扎营,揽下了多家互联网大公司的内容审核业务,“你能想象么,我一个人一年做了大几千万元业绩。”
也就在陈太锋“南迁”的这一年,人民网内容审核业务增速高达166%,并计划将审核团队从300人扩增到3000人。这一年财报发出后的投资者沟通会上,内容风控业务几乎成了现场被问及频次最高的事情。
《后窗》栏目做到第三期,有人问我,你们这个栏目是不是就是寻找财富故事?并不尽然。在这个栏目里,我想探寻个人努力的结果与时代周期的关系。
这一期《后窗》,我找到了从事内容审核业务的一线从业者、从0到1搭建内容审核体系的互联网大厂内容安全总监,以及All in内容审核的创业者。当我向他们分别抛出另一个受访者现阶段所遇到的困惑,发现他们竟然彼此相熟。透过本期栏目,他们将隔空进行一次对话,或许能够解答这条产业链上的很多疑惑。
并且,他们都不避讳那个调侃性称谓——鉴黄师。
张凯硕 某千亿市值互联网公司内容审核部门负责人
“下属找到我,觉得自己‘脏了’。”
从2015年进入我现在的这家公司算起,在这个行业我已经做了6年,现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内容审核团队的经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工作的日常,工作分配机和心理按摩师。
从基层审核员做到管理岗,带上百人的团队,每天都在想信息和人员调度怎么统筹、谋划和管理,还要对状态不对的下属进行心理疏导。做我们这一行的,尤其是刚毕业的新员工,一开始接触大量之前他/她看不到的东西,心理上有可能消化不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女同事,刚干了几个月,崩溃了,每天看大量血腥、、暴力、诈骗等违法信息,觉得自己“脏了”。那一阵子我就总是安慰她,“那些内容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别有用心的人扰乱秩序的恶意行为,就把它当成个活儿嘛”。心理素质不强,立场不够坚定的人确实做不了这行。
但其实,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入行的时候我才24岁。当时就想找一份每天呆着就能上班的工作,不要抛头露面的到处跑,于是入了行,怎么说当时也算互联网大厂。
这一行劳动量特别大,基层审核员7×24h工作制,三班倒,音视频、动图、文章都要涉及。就拿审文章来说,一名审核员一天大概要审2000篇文章,没有体力、耐不下性子、坐不住,这一行干不了。说白了,有点青春饭内味儿。
相对应的是,薪资并不高,我入行的时候月薪4000元起,现在新入行的审核员上涨到了8000元左右,但还是比互联网公司其他岗位要低。内容审核领域分为两层,技术会做初级筛查,人工进行更细致的过滤,我一开始做的就是后边人工审核的这部分。当然啦,如果你干得好,每年有30%的涨薪也再正常不过。
行业的门槛也不高,2015年前后,专科就行,经验比学历重要,但现在必须是本科起步,甚至得是一本。这种转变是工作内容使然,5年前,基层审核员无非是刷一些、暴力、血腥图片,纯粹意义上面对受众的违法信息,识别难度不大。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像我之前以为的“呆着干活儿”的招数已经不灵了,需要思考的场景越来越多,如果理解能力不够,这个工作是干不来的。
学历和这份工作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存在一个悖论。能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最直接的关联是一个人的见识和知识储备,但每次招学历高的人进来,我总觉得差点意思。你再去看这个行业的老师傅,对信息的判断和应急处理能力,确实“味儿对了”。
说实话,这两年,我带上百人的团队,能把这份工作做得好的人并不多。
这一行做的时间久了,也会有疲倦的时候,就像你去打扫一个房间。总有打扫干净的一天,但做内容审核这个工作,怎么扫啊扫啊,这个房间一直打扫不干净,而且越来越难打扫。我也不是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但是每次在我很疲惫的时候,恰好就赶上我升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一行也是有点甜头的吧。
这两年,我慢慢的察觉我们这个岗位在公司的位置也在发生转变,对外接触重要部门的机会越来越多,是会觉察到机会是比之前多的。我爱人跟我是同行,不过她现在已经转去做数字运营了。
赵宵 某互联网大厂内容安全总监
“《网络安全法》实施之后,再大的厂子都禁不住罚。”
楼上说自己是互联网大公司,但从内容审核角度来说,只能算是“小厂”。原因很简单,字节、快手、腾讯、微博这种公司属于复杂社区,音视频、文字、帖子各种内容形式全覆盖,这种属于“大厂”没啥毛病;但做搜索业务、问答业务起家的平台,覆盖的内容形式少,即便市值超千亿的公司或者位列BAT,他们的审核员的含金量与复杂社区审核员的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内容审核业务上的“大小厂”区分,与常规的互联网公司的“大小厂”区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小厂”的审核员来“大厂”面试,很难跃级;与此同时,“小厂”又很难招到“大厂”的审核员。不过话说回来,我自己也是在所谓的“小厂”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十几年前我入行,从0搭建起老东家的内容审核团队,也眼见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网络内容传播的无序和失控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形成全球共识,这个岗位在一家公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年前,我们甚至还没有《网络安全法》,对于违规的处罚相对粗糙。2017年《网络安全法》颁布,违规信息处罚单条上限为50万元,管理的颗粒度越来越细,即便是“大厂”,海量的信息冲击之下,也真的禁不住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世界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加大内容审查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审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加强;2.人工审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
像腾讯、字节这样的“大厂”,内容审查人员至少有上万人。全球范围来看,不少互联网巨头的审查人力资源都在全球调配。据我所知,2019年Facebook在全球雇佣的内容审查人员已经超过3万人,其中,仅印度IT外包商高知特(Cognizant)一家,为Facebook提供审查外包服务的团队规模就已经达到6000人。
此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均有多家公司为推特、亚马逊及谷歌、Facebook等巨头提供内容审查外包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行业,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大家都有这方面的诉求。
关于“机审”还是“人审”,大小厂之间也有区别。“大厂”机审可能占90%以上的比例,需要制定详尽的安全策略,机器能把绝大多数和黑白内容审核掉,人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