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学历层次最高的群体,研究生是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引领时代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在学研究生365.36万人,比上年增加32.12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显现。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具体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冲动、失眠、强迫等。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厌学、自杀等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幸福和谐,还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因此,聚焦当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探索切实可行的对策势在必行。
2. 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2.1. 研究生学业和科研压力确实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是学业压力 [1] 。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向科研工作者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任务通常比本科阶段更为繁重和复杂。研究生需要掌握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其次,研究生在做科研过程中通常需要面对许多不确定性,例如实验失败、研究进度缓慢、研究成果无法达到预期等。这些因素都会给研究生带来压力和挫折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排解,就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研究生还需要面对发表论文、毕业论文撰写等压力。这些压力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这些压力也可能导致研究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 就业压力和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期望可能给研究生心理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就业压力可能导致研究生感到焦虑和压力过大。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研究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如找到合适的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就业难就意味着现实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研究生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2] 。
其次,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期望也可能给研究生带来负面影响。家庭和社会通常对研究生有较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该具备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些期望可能使研究生感到压力和焦虑,因为他们需要努力满足这些期望,同时还要面对学业和科研任务的挑战。
此外,就业压力和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期望还可能影响研究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研究生是一个与本科生有着非常大差异的群体,他们在本该选择就业、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年龄选择继续在高校深造,在提升自身学历的同时,对自身今后工作和职业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如果研究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无法满足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失落,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2.3. 个人经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在个人经历方面,考研失败、就业难等挫折都可能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考研失败可能导致研究生感到沮丧、自卑、焦虑和失望,而就业难则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因为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挫折和压力可能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从而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其次,在家庭环境方面,研究生的家庭关系也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或者家庭存在矛盾或冲突,这些因素都可能给研究生带来负面情绪和压力。此外,家庭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的重要支撑,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可能导致研究生感到孤独和无助。
此外,研究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交往不畅,与寝室或实验室同学关系不融洽和睦,亦或者失恋造成的情感困扰,都会导致研究生产生无奈、困惑、压抑甚至悲观厌世。
3. 预防和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对策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从学校和导师、研究生本人三个层面多管齐下来预防和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1) 从学校层面来讲,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3] ,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帮助研究生获得恰当的专业支持。首先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驿站,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研究生调整认知偏差、增强适应能力、优化心理素质,达到排解焦虑、增强抗压能力、放松心情的目的,从而应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接下来学校须做好研究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和心理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合理安排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科研任务,避免给他们过度的压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科研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科研技能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2) 从导师方面讲,导师可以和研究生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