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广西2023  > 广西新污染物监测预警与环境健康评估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工作年报

广西新污染物监测预警与环境健康评估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工作年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2023年8月自治区科技厅认定广西新污染物监测预警与环境健康评估重点实验室成立。依托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大学和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陈蓓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宋茂勇二级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平台拥有固定人员38人,正高职称12人,博士23人。

本平台研究方向为环境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与监测体系研究、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污染溯源和预警技术研究、广西典型环境中新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及典型环境新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

2023年度,申报国家级17项(面上项目7项),获立项4项(其中,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总资助经费181万元。目前在研13项,资助经费678万元。发表论文4篇(SCI一区1篇,二区2篇)、著作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5项;颁布地标2项、团标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第二单位各1项)。2023年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大气复合污染动态溯源及预警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立体光化学监测网、创建本地化的臭氧前体物重点源谱库;首次采用卫星遥感最优算法反演广西及周边对流层臭氧柱浓度,建立广西典型天然源VOCs成分谱。自主构建融合OBM、PSCF模型等技术的大气臭氧在线诊断平台,开展近地面大气污染物多源数据多维融合分析、多模式预报预警研究,实现广西大气臭氧污染成因在线诊断,快速、准确地识别臭氧污染来源、生成潜势和关键组分,在广西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全区臭氧浓度同比下降10.3%,上升势头有效遏制。

图1 广西大气臭氧污染成因在线诊断平台

2.构建国家和地方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及调查监测体系。一是系统建立环境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监测-靶向定量检测技术体系。开展3项非靶向筛查和5项新污染物定量检测方法标准制定。二是成为国家新污染物调查试点监测(2023年生态环境部“四项试点”重点工作之一)技术支持单位和承担单位(广西),在珠江流域等重点区域流域及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调查监测、产排特征、环境行为研究。三是突破新污染物监测新技术并获得标志性成果。研发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及快速、在线监测装备,研制了3种快速监测新方法与新技术,检测试剂盒1套。成果发表在SCI收录的高水平国际期刊并颁布团标6项。

图2 不同公司高分辨质谱非靶向筛查结果一致性

3.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村厕所排泄物中致病微生物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并获重大成果。一是从全国视角探讨了农村家庭粪污处理设施中微塑料丰度、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估算了通过粪便污水每年进入农田的微塑料质量。发现粪便污水的微塑料丰度与其COD、SS、微生物群落组成等显著相关,为环境管理决策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对广西某农村粪污处理设施及农村环境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微生物群落变化及ARGs时空分布规律,溯源探究了环境因子对ARGs丰度变化的影响。成果发表在SCI收录的高水平国际期刊上。

图3 微塑料在我国农村家庭粪污处理设施中分布和迁移

图4 农村粪污处理设施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迁移柱转化规律

4.构建新污染物研究先进平台。完善高分辨质谱仪、生物传感器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应用;完善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系统、模型分析等工具的应用,搭建和优化溯源分析模型及预报模式;形成宏基因组学分析、场效应传感器等技术应用体系,搭建土壤和地下水模拟实验装置及应用技术;完善生态监测、智能AI评估技术应用体系。

5.研究成果促进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培养造就学术带头人。让中青年研究骨干勇担重任,并外送学习。二是积极引进人才。依托多个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合作。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培养。与多家院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与龙头环保企业产学研合作。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引进博士4人;新增C类人才1人,晋升正高1人、副高2人。到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访学2人;在全国性培训班授课3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其中9人已获硕士学位。

6.开放共享,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一是参加中丹水和环境战略领域二期合作项目(SSC)交流。10月,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组织,实验室主任同北京、江苏等项目成员单位,与丹麦就环境有害物质管理评估等开展交流合作。二是支撑2023年深圳国际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博览会暨智慧监测技术高端论坛成果举办。主办“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交流论坛”,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三是协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3人次。邀请芬兰坦佩雷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5次。

7.扩大社会影响力。一是高质量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三十二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先进技术展示和公众设施开放活动。展示技术创新成果和新创《抗生素,哪里逃》等科普视频。开展“科普大讲堂下基层进校园”活动,接待多单位400多人次研学。二是获批“十四五”首批广西科普教育基地和第三批自治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获生态环境部“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广西赛区选拔赛一、二等奖及广西“十佳科普使者”大赛优秀奖各1项。

8.促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环保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与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7个省部级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就新污染物治理等开展合作。成果“城市生活垃圾高效清洁焚烧与污染排放智能管控成套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成套技术在广东等省市47个污染防控工程中长期应用,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绿色发展。

9.获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024年10月,刘宁书记深入漓江站调研,对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编制的《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2022年)》为保护漓江提供科学依据,获刘宁书记、蓝天立主席共同批示并撰写前言,并由生态环境厅、桂林市政府共同举办发布会发布,在漓江保护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被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图5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官网积极转载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