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自2017年6月试验区获批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指导下,广州市花都区积极推进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以花都为核心的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综合成效评价连续四次排名全国第一,助推广州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主要成效
五年多来,花都区紧紧围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这一主线,推进全区金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金融业实现高速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65倍。绿色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内银行机构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6.84%,实现翻番,其中绿色信贷增长4倍。贷款利率持续下行,2022年区内绿色分行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4.05%,比全国低0.12个百分点,帮助企业“贷得到、贷得快、贷得便宜”。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落户绿色分行6家、绿色支行2家以及全国首家省级绿色金融创新中心、绿色保险产品创新试验室等一批绿色专营机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全国首创案例。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区内上市公司由2家增加到6家。碳金融发展全国领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交易量及金额均稳居各试点碳市场首位,参与编制了多项全国绿色金融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发布全国首份碳信用报告。
一是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激发绿色金融发展活力。制定绿色发展改革创新政策措施,出台“1+4”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扶持激励机制、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绿色项目产融对接机制、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效推进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二是汇聚一批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主力军。截至目前花都区已落户绿色分行6家、绿色支行2家,还落户了全国首家省级绿色金融创新中心、人保财险绿色保险产品创新试验室等一批绿色专营机构,花都绿色金融街注册机构390家,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建好一个碳金融平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碳金融创新的标杆企业,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落户扎根在花都,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碳配额交易量及金额均稳居全国各试点碳市场首位。参与编制了多项全国绿色金融标准,完善了碳金融领域标准体系,为碳金融服务“双碳”工作起好了步、开好了局。
四是形成一批全国首创案例,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生猪“保险+期货+银行”项目、率先开展“创新型药品置换责任保险”试点、率先发布全国首份碳信用报告等,形成了一批全国首创案例,其中11个典型案例入选人民银行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提供复制推广经验。花都区梯面镇林业碳汇项目入选2020年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生猪动产抵押融资案例被国家发改委收录在“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进行推广。
五是擦亮一块金字招牌,助力产业绿色发展。花都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绿色金融做好绿色发展的大文章,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五年来绿色信贷余额增长了4倍,每年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约1.68亿元,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效果明显。
具体做法
一是用好“创新”关键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前列。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绿色金融机构发展活力。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1+4”配套政策,对绿色企业和金融机构落户给予财政奖励,对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给予财政补贴。截至2022年末,共发放相关奖励和补贴1.96亿元,惠及1200多家企业和机构。创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制定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认定方法等文件,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提供支撑,有效引导和规范产业绿色发展,该办法已作为广州市规范性文件印发。
打造碳金融平台,全力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支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做大做强,截至2022年末,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2.14亿吨,总成交金额达56.39亿元,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均稳居全国试点市场首位。支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参与制定《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产品》等国家绿色金融标准,填补碳金融行业标准空白。筹建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碳金融实验室),于2023年1月17日正式挂牌,中国绿金委马骏主任任首席顾问。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碳账户试点,全区已有533家企业在注册企业碳账户,172家企业已完成2021年碳排放数据填报并生成报告。试点成效获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市工信局、广州供电局等部门充分肯定,在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等省市媒体广泛宣传,并在全市范围复制推广。
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生猪“保险+期货+银行”项目、率先开展“创新型药品置换责任保险”试点、率先发布全国首份碳信用报告、率先成功落地全国首单创新型水产养殖制种育苗保险等,形成了一批全国首创案例,其中11个典型案例入选人民银行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提供复制推广经验。花都区梯面镇林业碳汇项目入选2020年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截至2022年末,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26笔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登记,融资金额9617.52万元,累计成交林业碳汇503.74万吨,成交金额1.15亿元。生猪动产抵押融资案例被国家发改委收录,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进行推广。
打造“碳中和”分支机构,创新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交通银行花都分行自愿购买并注销187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实现2020年和2021年全年因运营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中和目标,标志着广州银行业首家“零碳网点”正式落地;浦发银行花都支行完成274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注销,实现“预先碳中和”;建设银行花都分行与中山分行通过内部银团贷款,向中海油子公司中山嘉明电力公司提供2亿元低成本贷款,支持企业低碳运营,嘉明电力自愿减排并注销部分富余的碳配额5000吨,支持贷款银行打造“碳中和”分行。
创新合作模式,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积极推进发行境外绿色债券,组织区内2家绿色企业赴香港发行绿色债券。积极开展FT账户助力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宣讲会,向区内企业宣贯FT账户金融创新政策。以人行同意将FT账户范围从开发区科创型企业扩大至广州市各区科创型企业为契机,大力推动开立FT账户,花都农行共为区内178家企业开立了FT账户。研究构建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与香港特区发展局、香港建造业议会研究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标准对接、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企业项目认证和香港建筑业内地开业等方面工作。与香港品质保证局进行全方位合作,签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
二是做好“盘活”大文章,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
助推绿色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五年多来绿色信贷余额增长了4倍。中国银行花都分行、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广州银行花都支行共同为广州市公交集团公交车纯电动化项目提供基准利率绿色信贷支持,共发放54亿元用于更新9000多辆纯电动公交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过65万吨。广州银行花都支行为广州东部固体资源再生中心的生物质综合处理项目提供6.6亿元绿色信贷,用于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病死禽畜垃圾综合处理厂。中国银行花都分行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绿色矿山项目发放25亿元绿色贷款,首笔贷款利率仅2.65%,助力花都打造全市规模最大花岗岩绿色矿山。
破解绿色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托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粤信融”开发建设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融资对接系统,实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24小时在线申报、绿色项目产融对接以及绿色金融业务统计分析等功能。截至2022年末,融资对接系统共有3508个绿色企业和项目及84个绿色信贷产品进行展示推荐。推动设立智度供应链平台并获批为全省第一批供应链金融“监管沙盒”试点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现已上线14家核心企业及其产业链上的409家中小企业,累计融资金额约8.65亿元。上线“花都融资登记”小程序,提高融资对接便利性,已向区内金融机构推送80家企业融资需求,总融资需求金额61.79亿元,49家企业获得54.26亿元授信(含存量)。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引导金融资源从“两高一剩”“低小散乱”等落后产能领域有序退出,加快花都区老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花都分行累计为东风日产办理汽车新能源供应链融资42258笔,总金额达到873亿元,为经销商降低财务成本超4.18亿元。建设银行花都分行支持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电子产业园区改造升级为集智能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五大产业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价值创新园区,累计向该项目发放4.4亿元的基准利率绿色贷款。
助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积极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助推企业上市融资,全区共有上市企业6家,较试验区获批之初增加4家。印发了《广州市花都区上市后备企业管理工作指引》,加强上市“后备军”队伍培育,形成多层次企业上市梯队,现有上市后备企业31家。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共建“绿色环保板”,助力绿色企业挂牌融资,绿色环保板挂牌企业375家,注册资本金规模54.58亿元,花都区企业24家。支持花都现代生态农牧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成功发行8亿元的绿色中期票据(专项乡村振兴),票面利率2.95%,实现了我区绿色债券“零的突破”。
三是下好“服务”先手棋,金融服务社会大局作用不断提升。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与农业养殖业相结合新模式,创新保险、期货、银行联动,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向对口帮扶的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授信2000万元信用贷款,助力当地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项目,该公司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首创政策性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帮助种植户灾后迅速复产,全面提高蔬菜种植业抗风险能力,目前已在广州全市推广。
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清单制管理、常态化对接、一对一服务,用好用深省、市暖企纾困政策,全面摸排区内重点企业、困难企业融资需求,全力畅通银企沟通渠道,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金融行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区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先后组建志愿先锋队奔赴一线支援抗疫工作,向新雅街道办、花山镇政府和花山商会捐赠抗疫物资,坚持为重点企业办理金融业务,全力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确保金融服务不缺位、不断档。组织召开专题对接会,重点支持隔离酒店、洗涤用品等抗疫企业,建设银行花都分行依托“惠懂你”APP为隔离酒店发放300万元贷款,从客户申请到实际放款仅用时15分钟。花都稠州村镇银行简化审批流程,容缺受理,上下协同联动,为广州市第一家、花都区唯一一家隔离酒店用品洗涤企业放款200万元。
助力金融风险防范。加强与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合作,依托防控中心出具的企业金融风险排查报告,排查拟落户企业的疑似风险点,对区内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监测预警。依托广州“瞭望塔”平台系统,科学精准监测区内风险投资类企业的运营、信用、流动性、非法集资及合规风险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预警、研判和防控工作。加强风险排查,开展防范处置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涉众金融领域社会矛盾专项治理等工作。强化私募行业风险处置,根据监管要求,对区内疑似风险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现场检查、推动整改等措施,引导区内私募基金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加强金融风险宣传教育,群众合法投资理财及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升。
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积极配合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争取人民银行支持,推动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功升格为示范区。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争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支持碳金融实验室开展碳金融研究,深入推进碳金融改革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企业“碳账户”评级结果,开发专属金融产品。
二是增强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按照“清单制管理、常态化对接、一对一服务”的思路,继续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镇街沟通交流,充分摸查区内重点企业、困难企业需求,常态化开展不同主题产融对接活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各级金融暖企纾困政策落到实处。组织金融机构进镇街、进园区、进企业,进一步扶持工业、服务业等困难领域,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实现稳市场、惠民生、促消费,推动金融工作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多渠道广泛发动区内企业申报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不断扩大上市后备企业库。不定期邀请交易所、证券公司为上市后备企业开展专题培训会等,分层次开展上市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本市场政策咨询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推送机制,将上市后备企业推送给银行、私募基金等机构,强化产融对接。积极协调上级监管部门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涵盖上市辅导培育、中介专家授课、证交所及全国股转公司考察对接等综合服务,助力企业上市发展。
四是稳妥防控金融风险。发挥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监测预警,做到关口前移,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加强金融风险排查,结合企业类型、风险状况等,分类制定矛盾化解方案,及时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确保地区金融稳定。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履行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职责,发挥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及时发现可能涉及非法集资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保持对非法集资活动严防严打高压态势。
责任编辑:张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