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2023)省级绩效评价现场汇报会举行。学校围绕”双高“建设期间学校层面十大任务、两大重点专业群层面九大任务等进行汇报。
据悉,2019年12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五年建设实施期中,学校锚定“建成以智能制造为鲜明特色、具有领军地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目标,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学校先后获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服务贡献50强、产教融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等。
“产教谱系指引、岗学教评一致”
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的项目工作,我倍感幸运。”常州机电学院精密制造卓越人才班学生朱永恒,在精雕工程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常州意飞领机械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机壳体五轴加工工艺优化项目。既是学生,又是企业项目的参与者,在常州机电,有着许多这样“双重”身份的学生。
这样的“双重”身份源于企业的“全流程项目”实施。近年来,为了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州机电学院创新开发智能制造专业群“全流程项目”,精心打造了160余门与岗位任务对接的项目化课程。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参与真实工作流程。
依托项目化课程教学,学校编写了包括《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ABB)》在内的63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紧密结合行业需求;为所有专业和课程建立资源库和在线课程,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学校还率先研制了智能制造领域“产教对接谱系”,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开辟“产教谱系指引、岗学教评一致”人才培养新路径。
“双向赋能、三层递进”
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如何将科教创新发展转换为高质量发展引擎?常州机电学院有着自己的答卷。
近年来,该校主动融入江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和新能源之都打造,积极对接省“1650”和市“1028”产业体系建设,“产教园+工作站”校企互哺;“产业学院+园区基地”校地互融;“共同体+联合体”两翼并进,建构了“双向赋能、三层递进”产教融合新格局。
学校携手中科院先进制造所等大院大所,数智蝶变打造校内产教园2.0版。近年来,学校牵头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个,建设产业学院5个、职教集团5个、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个,园区“立体化”校企合作基地224家、博士工作站29家,教授大师工作室8个。学校的专业集群优势对接地方产业集群优势,“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团一技术、一师一专项、一生一方案”,“五维一体”创新推动产教协同。
去年9月,常州机电牵头建设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2个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形式,推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高度匹配,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实现校企高效对接,服务产教深度融合,支撑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共享工厂+技术超市”
开创平台建设新模式
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有一座特殊的工厂——“共享工厂”。这是由该校首次提出的高职智能制造“共享工厂”。“工厂”聚焦智能制造,建设了“1+N”共享工厂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平台,“技术超市+区域工作站”应运而生——“技术超市”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形成校企双向资源信息互通平台;“区域工作站”提供跟踪反馈信息,协同开展实践活动。
江苏汇博机器人、北京精雕集团……这些在智能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学校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产教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学校与585家企业、科研院所共享丰富资源,实现先进制造技术、装备、资源、人才等共享定制服务。学校以先进制造技术项目池推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与企业共建专业技术人才库,建立机械工业科技馆等,推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成果:新建5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和2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实现“国自科”等四大国家级项目突破,解决21项行业“卡脖子”技术问题,转化知识产权453件,精准帮扶中西部地区1500余名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8万余人次,服务常州和江苏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