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反诈中心接到预警,民警王佳迅速用反诈专线给事主打劝阻电话,电话打了有三四十通的时候,有个男子接了,“谢谢你们。我老婆没被骗。”王佳听到对方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凭直觉感到了不对劲,她推测事主的手机可能被骗子诱导,设置了呼叫转移。
王佳接连向事主手机发送了几十条短信提醒,大约过了40分钟后,事主终于回了电话,经过一番沟通,这位女士最终醒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王佳向老人讲解反诈相关知识。受访者供图上述场景只是王佳日常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升级”,警方的反诈应对模式也日渐完善。2022年12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诈法》)正式施行。《反电诈法》完善了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有关基础管理制度,推进了跨行业、企业统一监测系统建设,加强了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
在反诈一线工作超十年的民警王佳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反电诈法》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从亡羊补牢变成未雨绸缪,同时也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状态。
骗子不断迭代: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
在王佳看来,反诈中心和反诈民警的工作就是在跟骗子赛跑。快一步,就能保护老百姓财产安全,慢一步,他们的钱财可能就被骗走了。“我们第一任务就是第一时间要找到事主,让他彻底清醒。”
从2012年开始到今天,王佳从事反电诈工作已有10年。
刚开始那几年,社会上常见的是电话诈骗,“借精生子”“中奖诈骗”“冒充熟人”等,马路边的电线杆上经常能见到这类小广告。“那时候主要是老年受害者居多。”王佳回忆说,“借精生子”的上当者也不少。
彼时的反诈工作主要是诈骗发生后侦查打击,手段比较单一,王佳表示,事后打击以及在追赃减损上的效果并不突出。因为很多诈骗分子都是在境外。“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接了案子,按照流程侦查完,结果钱和人都没办法找到。”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电信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网络兼职刷单、利用情感投资的杀猪盘、网络虚假投资等诈骗类型层出不穷。“从单一的电话诈骗发展成形式多样的网络诈骗,损失的金额也逐年加大。”王佳说。
王佳在做“杀猪盘”的反诈宣传。受访者供图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宁此前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的说明时称,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新型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组织化、链条化运作,跨境跨地域实施。最高检第四检察厅主办检察官赵玮则用“领域广、手段新、危害深”概括此类犯罪特点。“领域广”指涉及诸多生活领域,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已经超过50种。“手段新”主要表现在诈骗“话术”上,犯罪分子往往以新技术、新概念包装诈骗项目并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王佳也提到,电信网络诈骗很会蹭热点,紧跟时事。比如近期一些诈骗分子冒充疫情防控人员。“他说你密接了,需要集中隔离,你要说没去过那里,他就说你身份证丢了信息被人冒用。”再比如,2022年9月一些诈骗分子称医保卡要升级,诱导居民点击短信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