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考试参考书
《考古学概论》马利清,人民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中国古代史(新版.下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 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2.3 真题
关于真题部分,一般考完就封挡存放,学校也一般不会随意泄露出来,而网上的大家也不能随意相信,所以如果真的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跟班学习,因为班里的辅导老师基本上都有全套真题,或者向直系学姐学长购买,直系学长学姐也会有部分真题。
2.4 2019年复试分数线
总分:330
单科(=100):55
单科(>100):180
3、经验分享
距离考研结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今年成绩出来的却格外的早。是时候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学习经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本科历史学专业,跨考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上岸成功,准备时间 9个月。
一、写在前面的话
在开始总结考研经验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希望各位来年考研,以及后面考研的你们考虑清楚——你到底为什么要考研?这是一个很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乎所有的考研经验贴都会提出这个问题。提这么多是因为它真的很重要。考研无非就是这么几种理由:
1、为了提高学历上限
2、 真的喜欢、并且想进一步学习某门学科
3、 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保研
4、 逃避找工作的压力
5、 随大流,看到别人考我也考
6、 家长逼迫
如果你是后面的三种,真心奉劝你一句,你坚持不下来的;就算勉强坚持下来,最后的
结果也一定不会好。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不要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了,还是换一种选择吧。
如果你是前面的三种,那么考研就是你们的一种主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不要觉得背书背到头痛、早出晚归是多么值得感动或是抱怨的事情,选择考研就要看书背书做题,选择找工作就要投简历实习,选择出国就要准备雅思托福考GRE……都是成年人了,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都要付出代价,大家都一样。
二、总体规划和作息
打鸡血灌鸡汤在准备考研中毫无益处,只会徒增莫名其妙的自信。只有理智的分析、计划和踏实、准确的执行,才能最终达到目的。考研不是准备期末考试,突击个两三天就能拿到不错的成绩,考研最少也要持续三个月的时间,既然要打攻坚战,那么就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以及能坚持下来的作息习惯。
我在大三的11月份开始了解考虑院校专业的问题,然后1月份搜集了一些专业相关资料。因为3月份回学校还要准备雅思考试(不是为了出国,只是想要提升一下英语水平),所以真正开始看考研书籍是从4月份开始。我用到的参考书目包括《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考古学概论》(马利清)、《考古学理论》(陈淳)、《中国古代史》(朱绍候)、《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以及《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另外又看了《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书画》(杨仁恺)以及《故宫与故宫学》(郑欣淼)几本书。
从4月到7月底,主要是通读上述书目并整理笔记。我暑假没有待在学校,回家复习比较舒服清净,8月开始背诵的笔记,背了两遍。9月回学校根据真题开始把一些常考专题的笔记加入背诵,一直到12月底考试。
然后针对跟班,无论是网授还是面授,都在于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深刻的认识。坐下来好好想想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自己是否是自制力很好的人,基础是否扎实等等,如果都是否,那就建议可以跟一个,推荐我室友跟的考研公众号考研领路者上的独峰,他告诉我独峰都是志愿学校专业的学长学姐一对一带你,此外还有清北高校的学长学姐给他免费答疑,所以我推荐给大家。其次既然决定考研,那就安心复习,心态一定要放好。当然,复习考研一定是一条十分孤独的路,所以你决定了就不要回头,无论过程多绝望多辛苦,但是一定别放弃。
上面就是专业课的总体规划,接下来说到作息问题。
经常在微博里看到什么早上五点去图书馆占座位、凌晨两点还在走廊背书的新闻,不管这些同学最后结果如何,我只能说我做不到这样,也没有必要这样。我考研时的作息从4月到8月是早上8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中午休息2小时,周末休息2天。9月份开始在图书馆预订了单人研读间,早上7点起床,学习时间从早上图书馆开馆的8点到晚上闭馆10点,中午回寝室午休1小时,回寝室后就不再看书,刷一刷手机等到12点预订完第二天的研读间就睡觉。每周五休息1天,除了背单词不看任何书,完全放松。我的学习时间和很多同学相比都不算长,除了最后两周模考的时候比较累,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一种比较舒服的学习状态,所以整个考研过程于我而言并不辛苦,也让我有更好的心态去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
我这么安排是因为我不想一味地追求学习的绝对时间,我想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我每周必须休息一天才可以更好的开始下一周的学习。不过这个学习时间的安排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学习效率峰值和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只要选择自己舒服的、可以坚持的学习时间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一定要记住,不要为了刻苦而刻苦,效率是比时间更重要的。我身边有同学一开始学习时间长达一天14个小时,但是坚持不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了最后放弃考研。
三、专业课具体复习
专业课一定一定要重点分析真题,最好自己列一张表格,将历年考题内容按专题分类计数。很多经验贴都强调要通读参考书目,但是因为社科院考题其实有很明显的出题规律和偏向,所以根据真题来看书整理你的笔记重点是更加有效率的。此外,社科院经常会考到之前考过的题目,所以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还是推免,所有的题目都要非常熟悉。
通论在以上书里算最难啃的书了。大家在复习前期感受都是乱,看不懂,过了一遍也基本没印象。我只能说这是必然的,考古入门难。整个通论我在复习的时候翻了不知多少遍,才勉强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看书首先是要研究目录,通论的目录就是一个结构,大家看一章回归下目录,知道我看的是什么。我复习通论就是先通体这样看一遍。
再说通论怎么细看。首先通论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咱们复习也是按各朝代为顺序来复习。然后,在每个朝代中都列以城址考古,墓葬考古,遗物考古这三个大的结构,这样通论的骨架就出来了。框架出来再填肉,这就是苦功夫了。切忌不要没头没脑的拿到些名词解释或者题目的答案就开始胡乱的背,因为这样背到后面就是一团乱,自己都不知道背的是什么。只有根据考古通论背,才会有逻辑,有条理。我复习了一年,也是暑假过后才开始背笔记的,基本是一个月背将近一遍,背了三遍多这样就开始考试了。
这里插个重要的话就是,通论的每个章节的前面都有考古学文化的概述和特点。个人认为这些概述是很重要的。
我举个栗子说下通论的隋唐五代考古:这一时期内容的考察主要是以唐代为主。考古通论上519页的前面概述是这样阐述的:“唐初,太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随后高宗、武则天时期,保持了统一和强盛。玄宗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一直为内乱外患所困...”我这里标明了页码就是想让你们翻一下。这段话包含了几个时间段,而这几个时间段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唐代考古学文化和遗物的分期,比如说铜镜、石窟寺、壁画、瓷窑、墓葬分期等。因为文化的的强盛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唐代的一强一盛自然导致了文化的明显分期。
由此得出的隋唐两代考古学文化分期就可以分为四期:
1.隋朝(这一时期物质文化面貌还沿袭着不少北朝风格)
2.唐建立到唐高宗时期即初唐时期(文化面貌既沿袭了隋朝风格,又有所创新,是唐初创阶段)
3.武则天在位时至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即盛唐时期(大型墓葬、城址、制作精美的器物等多出现在这一期,各类文物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反映出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盛世气象)
4.安史之乱后至唐朝灭亡,即晚唐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时期,这一期的墓葬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大不如前,尤其是异域风格的器物大量减少,反映了唐王朝逐渐趋于保守,衰退的景象)
这个栗子的阐述已经帮大家回忆了一个经常考的真题。隋唐铜镜的分期和特征,分期就是以上写的。
而后是五代十国,因为战火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就得到了相对的稳定,所以出现了经济中心的南移,而考试要考五代的话肯定就更倾向于考南方地区。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这些论述很重要,间接的让我把握住了通论的复习重点。
大家一开始看的都是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很难看),这里我再大致说下新石器时代怎么看。总的来说,我得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新石器时代虽然占据了通论近一半的页码,但是相对来说并不是考试重点,新旧石器时代考试加起来最多也是考一两个名词解释加一个大题。而出题也较多是主流文化。大家不用太花费时间。新石器时代复习的时候主要就是乱,解决方法就是把各个文化的时间顺序,和区域范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搞明白。比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年代是“平面的”,大家可自己把各文化、年代编成“立体的”放在一张图上,图做出来,就会瞬间觉得清晰许多。新石器时代背的话,建议背诵主流文化。
专业课背诵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记忆加深印象,专业课到最后我应该是背了有五六遍。我会根据背诵情况不断精简我的笔记,背的内容越来越少,最后冲刺阶段的笔记每个专题只有几页纸,但都是最精华最重点的内容。背到最后也会越来越快,一开始一专题要半个月,到最后差不多只用一个星期就可以把专业课全部过一遍。
中国古代史部分我是从大三一开始就复习起来了,把图书馆里所有版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都借过来,由薄到厚排了个顺序,先看薄一点的,然后逐渐递进,最后才看的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另外还有一本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程》,也值得看。其他各个本版的教材就不一一述说了,应该都可以找到。
看书的时候我习惯随手做笔记,第一二遍看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还对照着课堂笔记进行了梳理,但是由于内容繁多,笔记有些乱,后来到第四五遍的时候,对课本内容已经比较了解了,笔记就有条理多了。
总体来说,我不会去死记硬背,就是多看几遍,多写写笔记,大致内容也就记住了。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我大概认真看了五六遍,其他版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也基本都看了两三遍(我复习的时间比较长,从大三一开始到考前有一年多时间),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可以就看看朱绍侯的教材,扬大出题比较基础,都是朱绍侯的教材上面的内容,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书上的标题转化的,能够充分掌握教材,考试应该问题就不大了。
其他的辅导书我有买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和历年真题讲解,仝晰纲的名词解释,还有其他几乎能买到的所有考研历史参考书。在这里说一下我自身的感受:如果能把教材吃透,那么参考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梳理框架,对知识进行整合,但是如果教材都没有把握住,光看辅导书是肯定不行的。辅导书的内容远远没有教材来的丰富,尤其是扬大考的都是朱绍侯的教材上的内容,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偏的知识点,这些内容辅导书上不可能全部覆盖,所以教材才是复习的根本,辅导书只能说作为辅助,不能完全依赖它们。
考前两周一定要把之前的真题拿来模考一遍,因为社科院历年真题并不多,所以初试题目全部模考一遍完全可以。主要是为了熟悉考试节奏,把握字数和时间,以及以防外一出现原题。最后专业课分数242,感觉我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背诵压力较小但是收益很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四、公共课的复习
1、政治
关于政治我觉得并不需要开始的太早,如果不是实在不能理解那些政治术语,11月再开始完全来得及。我后来考试完在打工的时候认识一个河南农大的工科男,他就大概花了十几天的时间,政治考了70。选择题我是刷的肖秀荣的1000题,很基础,但是很实用,刷了2遍,后期做了一点模拟题比如肖四,肖八之类的,个人觉得只要你选择题能得分在40以上,基本上你的总分就能在70以上。大题我是背的肖四。关于资料我用的是肖大爷的三件套,10月中旬开始一天最少一章,因为有的章节多,有的章节少,看完之后就做1000踢,很实用,而且个人觉得如果你买了肖大爷的书,就不用再买风中劲草,因为内容是一样的,况且总换书也不利于记忆。
2、英语
关于英语,我只想说,对于绝大多数学校而言,你过没过四六级是并不影响你录取的,这个不用担心。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所以只有勤能补拙了。我的时间安排是,在暑假之前,主要看专业课书,大概两遍吧,第一遍的时候是简单的看,第二遍就一边看一边把一些名词解释,论述题之类的东西标注出来(主要还是懒得做笔记)。从7月开始到10月左右,每天就是7点左右起床到图书馆开始背专业课和英语历年真题朗读,对于英语单词,主要是在句子里记忆,不要求完全记住(当然,能拼会写会读当然最好),最起码看见要认识。大概到12点左右去吃饭,然后休息,到下午两点左右开始听85篇以及做真题,真题大概做了2遍,以阅读为主,完型,新题型,翻译尽量多做。下午6点去吃饭,7点前回来,开始背书,还是英语阅读题和专业课,九点半图书馆关门后回到宿舍洗漱,10点20左右开始听英语的翻译,新题型和完型之类的题,大概到12点半之前结束。从10中旬左右开始看政治,配套肖老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其他不变,只是开始把政治融入早上的背诵,下午的自习和晚上的听课当中。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