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履带式底盘走行系统与轮胎式比较有何优缺点  > 我不是坦克,我没有履带

我不是坦克,我没有履带

(1912年的西姆斯装甲车)

优劣比较:轮式和履带式谁更强?

装甲车按照行走装置来划分,可以认为轮式装甲车和履带式装甲车。其中轮式装甲车,就是以轮胎作为行走装置的装甲车,车身下方装有4个、6个、8个乃至多达10个巨大的轮胎。履带式装甲车则是安装两条履带,有的直接用坦克车的底盘。轮式装甲车通常用AXB的方式表示其轮胎个数和驱动轮个数。例如8X4,表示8个轮胎,其中有4个驱动轮。显然,同等条件下驱动轮个数越多,装甲车的动力越强劲,机动性能越好,同时也越耗油。

轮式装甲车和履带装甲车各有优缺点。履带式装甲车由于两条履带的接触面大,越野性能好,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爬坡上坎轻松愉快,在松软的雪地、沼泽更是方便得多。然而全金属的履带底盘,重量比轮胎要大得多,造成全车过重,对公路、桥梁的承重要求很高,空运压力也更大。履带车还是油老虎,烧汽油的胃口极大,技术成本较高,对后勤的要求大。

相应的,轮式装甲车越野能力、爬坡能力都不如履带式车辆,然而轻便灵活,易于机动,橡胶轮胎不容易压坏公路,较轻的重量也不怕压垮桥梁,甚至用大型飞机进行空运都更省事。轮式车辆在公路上的通行速度也比履带式车辆高。同时,轮式装甲车相对造价低廉,维修保养成本也低。

早期的装甲车辆,轮式是主流,主要原因是当时履带式车辆在动力系统、转向系统、载重能力等方面还不完善,且结构复杂,造价高昂,而轮式车辆更为成熟可靠。二战时期还出现过轮式和履带结合的半履带车辆,即将轮式车辆的后轮改为履带式,而沿用其发动机、变速箱。这种车辆的优缺点都介于轮式和履带式之间,不过整体来看结构复杂、保养困难,因此二战后逐渐被淘汰了。在今日,履带式车辆的技术也日趋成熟,成本更不是问题,因此选择轮式车辆的原因,除了轮式车辆本身在越野性能等方面也得到突飞猛进之外,主要考虑其轻便灵活,易于部署,能耗低等优势了。

战场上的轮式装甲车

历史上最早参加战争的轮式装甲车,是在1914年的一战初期,英国人使用的用汽车加机枪改装的轮式装甲车。一战末期的英国大型装甲车可运载20名士兵,装甲能保护士兵免遭枪弹威胁,但因为待在里面太憋屈了,士兵们并不领情,还嘲笑这装甲输送车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

(1914年的罗伊斯装甲车)

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冬宫士官生使用了装甲车防守冬宫,一度给赤卫队的进攻造成困扰。1918年8月,英军一个战车营在华尔夫西使用装甲输送车,12辆装甲输送车向德军阵地突进,一边机枪扫射,使德军官兵仓惶溃逃,英军士兵随后下车占领了德军阵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以“闪击战”横扫欧洲,其特点是快速进攻,快速突破,使敌军来不及反击就被击溃。战争中,飞机的俯冲式轰炸,和坦克的突进,是撕裂敌阵的要诀。但步兵必须快速跟进。因此德军大量使用了装甲输送车,既提高了步兵的前进速度,也使得坦克获得有效的步兵支持。后来在苏德战场上,双方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大军的突进,钢铁洪流中,也包含数以千计的装甲车辆。

(二战德国的半履带装甲车)

冷战时期,各国大幅度研制装甲车辆,苏联红军在巅峰时拥有装甲车6万辆。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使用了数千辆装甲车,使得伊朗方面损伤惨重。而苏军在阿富汗的冒险中,更是投入了大批轮式装甲车。比如先进的BTR-80 8x8两栖人员输送车,于1986年进入服役后,立刻就在阿富汗展开了实战。可惜,在美国人训练的伊斯兰游击队(其中就有塔利班前身)的灵活狙击下,这些装甲车经常成为山谷中埋伏火箭炮手的活靶子。

数年后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也投入了大批装甲车,但面对受到西方支持的车臣部队,却损伤惨重。格罗兹尼巷战的第一阶段,参战的120辆俄军装甲车损失了102辆。

(格罗兹尼巷战的装甲车)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北约部队在阿富汗基本都是以装甲车队作为战斗序列。不得不说,面对日益先进的北约装甲车,装备简陋的塔利班部队是很受伤的。

曾经有阿富汗狙击手在战斗中,准确击中了法国装甲车的玻璃窗,然而却无法穿透,最终反被法军消灭。在伊拉克,美军也凭仗装甲车的掩护,获得了不对等战争的先机。

只是先进装甲车面对弱势武装分子,也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伊拉克战场的101空军突击师官兵表示,虽然有的战友认为搭乘装甲车可能会安全一些,但该师装备的新式“斯特瑞克”装甲车体型过于庞大,很容易成为袭击的目标。一名军士说,他们部队曾有一辆“斯特瑞克”装甲车遭到不明武器的攻击,结果烧成了一堆废铁。想想真是可怕,如果连最先进的轮式装甲车都无法保护安全,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而在阿富汗,塔利班也公布了不少缴获的美制轮式装甲车照片,令美军颜面尽失。

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