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  > 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因此,从根源上把道理讲透,打通理论与实际、政治与学术的内在关联,打造既有内涵又灵活接地气的思政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敢于且有能力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提升思政教育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其中,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是创新思政育人的路径之一。

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创新思政模式

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地域性更能感动人,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乡的情怀。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从底蕴深厚、灿若星辰的岭南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打造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思政课堂。

广东工业大学依托广东省第二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岭南灰塑项目,将“非遗”进课堂活动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探索新时代“美育思政+”的育人新模式,通过灰塑“手工技艺+艺术审美+文化体验”,兼顾修旧如旧与活化创新,重构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下时尚文化的关系,凸显传统技艺与现代大学生审美趣味的充分融合。学生通过近距离感受、融入“非遗”活态历史,缩小了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获得情感、精神双重共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理论讲授岭南建筑特色、灰塑历史、现状与发展过程中,引领学生打通时代隔阂,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倾听岭南传统建筑的自白,达到沟通心灵、探索知识、提升自信的积极效果。

此外,与理论讲解相配合的线下实践操作则由灰塑传承人现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工科学生的学科优势,破立并举、协同创新。或在传统灰塑材料的分析中体味工艺技术的价值;或在灰塑制作中发展艺术创造能力,以3D打印技术丰富传统元素及现有题材;或以灰塑题材为蓝本,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或对现有古村落中的灰塑作品提出修复、保养建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融通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并且在地域特色文化的熏陶中激发了学生内驱力,成为推广“非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担当者。

以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为摇篮,沉浸思政学习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外延伸,更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载体。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与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互联互通,营造一体化的沉浸式思政学习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育人效果。在大思政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价值引领者,借助校园实践活动,在校园环境、专题活动、社团项目方面,将思政理念变成生动的实物形象,把价值观培育与塑造融入课堂内外,是实现“思政+文化”双重育人的新模式。

在地域特色文化中寻找素材,建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大有可为。以充满地域特色的景观灰塑、嵌瓷、砖雕等融入校园公共景观,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博物馆和独立文化空间示范点等,丰盈校园的文化载体,实现以文化熏陶构建育人格局。多彩的校园文化真真切切围绕在学生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潜移默化的沉浸式活动能够在润物无声中,大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多年来各行各业以务实创新之举措,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我们要用好用活用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假期结合所处地区的改革开放发展史,收集整理资料,采访代表人物,将对历史的感悟和对现实的诉求融合在一起,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真理性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以本地社会大课堂为舞台,激发使命担当

绚丽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源头活水,反过来,思政教育的成果也为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充足动力。思政课程可以走出教室、迈出校园、走进社会。广东工业大学与佛山祖庙、陈家祠、邵成村灰塑艺术工作坊联合共建,提供课外延伸,每年举办灰塑文创设计大赛,引导推动“非遗”灰塑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探索岭南灰塑文化与技艺传承发展的新途径。以灰塑标志、灰塑设计、灰塑文创展为主题,将师生创作的灰塑作品以实物、网络平台或电子屏幕等形式在校园和社区空间进行展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确立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情怀,培养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更清晰地认识到肩上所承担的责任。

富有魅力的地域特色文化是思政育人最鲜活的素材,思政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和力量,校内外大思政协同育人,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陈 欣(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责编:王雅蝶、初梓瑞)

分享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