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宫颈癌症状  > 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一、概述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 位于乳腺癌之后。2018 年全球新发子宫颈癌病例超过 56.9 万例,死亡病例超过 31.1 万例。其中 85%的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我国 2015 年约有新发病例 11.1 万,死亡病例3.4 万。我国子宫颈癌死亡分布情况总体上农村略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约为东部地区的两倍。我国子宫颈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是51岁,但主要好发于 2 个年龄段,以 40~50 岁为最多,60~70岁又有一高峰出现,20 岁以前少见。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子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逐渐降低,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2020 年 11 月 17 日,WHO 启动了“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 。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 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指南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宫颈癌注重规范化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本指南未涵盖的。

二、病因学

目前已经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即宫颈发生癌变的过程中,HPV 感染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妇女一生中,感染高危型 HPV 的概率达 70%以上,但只有不到 10%的妇女发展成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主要原因是 80%的妇女的 HPV 感染为一过性。除持续性高危型HPV 感染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内源性和外源性因子的共同参与和作用,才能造成宫颈癌的发生。所以可以将引发子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类:一是生物学因素,即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二是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

(一)HPV 感染。

目前已发现和鉴定出 200 多个亚型的 HPV,大约有 54 种可以感染生殖道黏膜。依据各型 HPV 与子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如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 型)与子宫颈癌的发生相关,尤其是 HPV16 型和 18 型和子宫颈癌关系最为密切。低危型 HPV(如

6、11、42、43、44 型)感染则可能引起生殖器及肛周湿疣。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二)行为性危险因素。

1.由于 HPV 主要是通过性传播,所以一些可能增加 HPV 感染的因素如初次性生活开始年龄小、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多个性伙伴、性卫生不良或者有性传播疾病病史会增加 HPV 感染风险,从而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2.月经及孕产因素:早婚、早育,多孕多产、经期、产褥期卫生不良。

3.吸烟。

4.口服避孕药。

5.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长期免疫抑制(如肾移植患者需要长期口服免疫抑制药物)。

6.营养状况不良,营养失调:如β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 A、维生素 C 缺乏、微量元素的失衡等。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会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 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宫颈癌还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可合并有水样甚至米汤样白带,另外可能出现由于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所导致的相应症状,如侵犯膀胱可出现血尿,侵犯直肠可出现血便,肿瘤侵透膀胱、直肠可出现瘘,侵犯宫旁压迫输尿管导致肾盂积水可能出现腰疼,肺转移可能导致咳嗽、咯血等相关症状;肿瘤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症状;也可有肾功能衰竭及恶病质情况。

(二)体征。

宫颈早期浸润癌(ⅠA1 期和ⅠA2 期)可能没有任何相关异常体征,宫颈浸润癌(ⅠB1 期以上)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肿物,大体上可分为菜花型、结节型、溃疡型以及颈管型,颈管型有时候表现为宫颈表面光滑,仅宫颈管明显增粗,质地变硬。如果阴道受侵可发现阴道穹窿或阴道壁肿瘤。宫旁受累患者妇科检查三合诊可发现宫旁增厚,如ⅢB 期患者肿瘤一直延伸到盆壁;晚期患者可能在腹股沟或锁骨上区域扪及肿大淋巴结。

四、诊断检查

(一)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 HPV 检测。

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 HPV 检测是现阶段发现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的初筛手段,特别是对临床体征不明显的早期病变的诊断。取材应在宫颈上皮的移行带处,即新旧鳞-柱上皮交界间的区域。目前主要采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HPV 检测可以作为 TCT 的有效补充,二者联合有利于提高筛查效率。对于 HPV16 及 18 型阳性的患者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进行组织学活检。

(二)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对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子宫颈癌、确定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在不具备阴道镜的医疗单位,也可以应用 3%或 5%醋酸后或碘溶液涂抹宫颈后肉眼观察,在有醋白上皮或碘不着色处取活检,送病理检查。阴道镜活检的同时应注意宫颈管刮术的重要性,特别是当阴道镜检查发现鳞状上皮内病变自转化区延伸至宫颈管内、细胞学筛查提示有非典型腺细胞及阴道镜下未见鳞-柱转化区等情况时。只有专业的阴道镜医师才能决定可以省略宫颈管刮术,否则所有接受阴道镜活检的患者均要做颈管刮术。

(三)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是临床分期最重要手段,临床分期需要 2 名副高以上职称妇科医生决定,分期一旦确定, 治疗后不能改变分期。

1.视诊

应在充足照明条件下进行,直接观察外阴和通过阴道窥器观

察阴道及宫颈。除一般观察外应注意癌浸润范围,宫颈肿瘤的位

置、范围、形状、体积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触诊

肿瘤的质地、浸润范围及其与周围的关系等必须通过触诊来确定。有些黏膜下及颈管内浸润,触诊比视诊更准确。三合诊检查可了解阴道旁、宫颈旁及子宫旁有无浸润,肿瘤与盆壁关系,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直肠本身及周围情况等。

(四)病理诊断。

阴道镜或直视下的宫颈组织学活检病理检查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对于少见或疑难病理类型(如腺癌或小细胞癌等),应行免疫组化检查协助鉴别和诊断。对于多次咬取活检仍不能确诊者,需进一步采取较深部组织时可用切取法。当宫颈表面活检阴性、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阳性或影像检查不能排除宫颈管癌时,可行宫颈锥形切除送病理检查。由于宫颈活检组织较小,无法完全确定宫颈病变的浸润深度和范围,故对于ⅠA1 期和ⅠA2 期的宫颈早期浸润癌的确诊,必须通过宫颈锥切术的术后病理才能最终确诊宫颈病变范围是否为早期浸润癌。

(五)影像学检查。

由于解剖部位表浅,绝大多数子宫颈癌经妇科检查及细胞病理学检查即可被确诊。在子宫颈癌诊断中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主要是对肿瘤转移、侵犯范围和程度的了解(包括评价肿瘤局部侵犯的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以指导临床决策并用于疗效评价。用于子宫颈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

1. 腹盆腔超声

主要用于宫颈局部病变的观察,同时可以观察盆腔及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盆腔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另外可发现浅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由于分辨率的限制,目前对于宫颈局部病变以及全身转移情况的评估主要还是依靠核磁和 CT 检查。

2. 盆腔 MRI

无辐射,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力,是子宫颈癌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病变的检出和大小、位置的判断,尤其对活检为 CIN3 患者可用于除外内生性病变;明确病变侵犯范围,提供治疗前分期的重要依据,可显示病变侵犯宫颈基质的深度,判断病变局限于宫颈、侵犯宫旁或是否侵犯盆壁,能够显示阴道内病变的范围,但有时对病变突入阴道腔内贴邻阴道壁与直接侵犯阴道壁难以鉴别;能够提示膀胱、直肠壁的侵犯,但需结合镜检。同时检出盆腔、腹膜后区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转移。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可用于放疗靶区勾画、治疗中疗效监测、治疗末疗效评估及治疗后随诊。

3. 腹盆腔 CT:

CT 软组织分辨力低,平扫病变与正常子宫颈密度相近,尤其对局限于宫颈的早期子宫颈癌观察效果差;增强 CT 扫描对比度优于平扫,但仍有近 1/2 的病变呈等密度而难以明确范围。CT 的优势主要在于显示中晚期病变方面,评价宫颈病变与周围结构(如膀胱、直肠等)的关系,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大范围扫描腹盆腔其他器官是否存在转移。对于有核磁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 CT检查。

4. 胸部射线摄影及胸部 CT 检查

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肺转移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胸片只能除外明显肺转移,无法评估纵隔淋巴结,所以有条件的医院还是应该行胸部 CT 检查。

5. 核医学影像检查

不推荐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评价宫颈癌的局部浸润情况,但对于下列情况,推荐有条件者使用 PET-CT:

(1)FIGO分期为ⅠB1 期及以上的初诊患者疗前分期(包括ⅠB1 期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患者);

(2)因其他原因行单纯子宫切除术意外发现宫颈癌拟全身评估者; 

(3)拟行放射治疗需影像辅助勾画靶区; 

(4)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治疗结束 3~6 个月后随访监测;

(5)随访过程中可疑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包括出现临床症状或相关肿瘤标志物升高。核素骨扫描仅用于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

6.腔镜检查

膀胱镜、直肠镜:临床上怀疑膀胱或直肠受侵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相应腔镜检查。没有条件的单位应转上级医院诊治。

(六)肿瘤标志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可以协助诊断、疗效评价、病情监测和治疗后的随访监测,尤其在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鳞癌相关抗原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重要标志物,血清鳞癌相关抗原水平超过1.5ng/ml 被视为异常。因宫颈癌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所以鳞癌相关抗原是子宫颈癌诊治过程中最常被检测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宫颈腺癌可以有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 或 CA19-9 的升高。

五、宫颈癌的分类和分期

(一)子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类。

子宫颈癌主要包括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及其他少见类型。其中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约占 80%,腺癌占 15%~20%。随着子宫颈癌普查工作的开展,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腺癌的发生率近 30 年来却呈上升趋势。各种病理类型中鳞癌的预后最好,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的预后相对较差,这种差别在晚期患者中更为明显。目前宫颈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主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病理分型(WHO,2014)(表 1)。

49621662073676039

45731662073676175

2001662073676265

87731662073676388

32671662073676472

(二)子宫颈癌的分期。

目前采用的是FIGO 2018年会议修改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由妇科检查确定临床分期(表 2)。本版分期标准相对于上一版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首先是在ⅠA 期诊断中,不再考虑水平间质浸润宽度,新版标准仅根据间质浸润深度来区分ⅠA1 期和ⅠA2期,主要是考虑宽度可能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细化了ⅠB期的亚分期,由原来的 2 个亚分期增加到 3 个亚分期,这样更有利于对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最后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将淋巴结转移纳入分期系统,将淋巴结转移定义为ⅢC 期,而且增加了淋巴结转移的证据标注(r 代表影像学发现淋巴结转移,p 代表病理学证实)。

35681662073676528

35681662073676528

70531662073677019

六、治疗

(一)子宫颈癌的治疗方式。

1.宫颈镜下浸润癌(微小浸润癌)

即ⅠA 期,由于ⅠA 期肿瘤的判定依据显微镜下测量,咬取活检标本不能包含全部病变,无法进行病变范围的测量,故正确诊断需行锥切活检,准确地诊断ⅠA 期宫颈癌需对切缘阴性的锥切标本进行细致的病理检查。

ⅠA1 期无生育要求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I型子宫切除术)。如患者有生育要求,可行宫颈锥切术,切缘阴性则定期随访。因ⅠA1 期淋巴结转移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