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学生分享  >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the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ap.2024.148513, PDF, HTML,XML, 被引量 下载:109  浏览:1,050 作者: 陈建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社交媒体;心理健康;大学生;Social Media; Psychological Health; University Student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已深入融入大学生群体,并成为他们交流互动的核心渠道。社交媒体在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增进心灵沟通、推动个性表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与传播。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进而产生社交依赖、社交倦怠现象,情绪失衡问题加剧,以及信息迷失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肩负起重要责任,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及心理干预工作。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确保他们在社交媒体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高校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以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social media has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become the core channel for their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Social media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meeting the soci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enhancing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ng personal expression, greatly promot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issemination. However, the popularity of social media has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leading to some college students being overly dependent, resulting in social dependence, social fatigue, intensified emotional imbalance, and increasingly serious information loss. These problems pose challenges to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issues, universities should shoulde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vely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work. By implementing effective regulatory measures,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social media correctly, 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nsuring their healthy growth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vid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support, help them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improve self-management abilities, and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social media. 文章引用:陈建强 (2024).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心理学进展, 14(8), 1-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8513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适应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

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包含了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潜在的负面效应。从积极角度来看,社交媒体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之间的社交联系,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空间,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可能对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分散注意力、增加心理压力,甚至诱发网络成瘾等问题。

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交媒体显得尤为重要(刘静,2023)。他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双刃剑性质,既要善于利用其积极功能,又要警惕并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 社交媒体的定义及形态

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定义可概括为:基于Web 2.0技术和意识形态,允许用户自主生产内容(UGC)并进行交流的网络应用。这一媒体形态的核心在于“消费者即生产者”的理念,即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通过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化、海量化传播,形成了传播平台的社区化,并使得使用主体、传播诉求以及传播形式趋于多元化,进而在信息生产方面展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具体形态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大类型:

创作发表型:此类社交媒体以博客网站(Blog)、论坛网站(Message Boards)和微博(Micro-blog)为代表,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文章、图片等内容,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资源共享型:典型代表有照片分享网站(Photo Sharing)、视频分享网站(Video Sharing)、音乐分享网站(Online Music)以及评论网站(Review)等。这些平台允许用户上传和分享自己的资源,丰富了网络内容,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协同编辑型:此类社交媒体包括维基百科(Wikipedia)以及社交型问答网站(Q&A)等。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共同编辑和完善信息,体现了社交媒体的协同性和互动性。

社交服务型:社交网络(SNS)和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e)等应用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社交服务的支持,使用户能够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和分享。

C2C商务型:以淘宝网和团购网站为代表的C2C商务型社交媒体,通过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实现了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和互动,进一步丰富了社交媒体的应用场景(李鑫,尚恩洁,2018)。

3. 研究心理行为的理论依据

行为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框架,它专注于解析个体内部过程与其外在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并非单纯地被外部刺激所驱动,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信息处理,通过个人独特的经验、信念和期望来构建和解读周围的世界(俞国良,邵蕾,2023)。

在行为理论中,过程被视为连接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键中介。这些过程不仅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更受到个体内部认知结构、情绪状态、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调节。个体的行为并非简单地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经过了个体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和解读。

个体的内部结构,包括其认知图式、信念体系、情感反应等,对其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内部结构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个体的学习、经验积累和社会互动等过程发生改变。行为理论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内部结构,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塑造其行为。

此外,行为理论还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感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自我调节是个体根据内部目标和期望,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以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和预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白雪,2024)。

4. 研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重要性与使用现状

4.1. 研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重要性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凭借其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及传播方式,正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包容力、对权威和秩序产生深刻影响的新型文化现象。然而,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此类新文化现象的认知尚显不足,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聚焦于宏观主题、主流思想和主流人物,其教育效果在新兴文化背景下显得不尽如人意。

社交媒体相较于传统社交媒体,其显著特点在于其虚拟性。尽管国家正逐步推动网络、手机应用的实名制普及,但社交活动本身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其虚拟性特质无法避免。这种虚拟性导致了在社交媒体中,信息主导权的舆权博弈更为复杂,可能会误导公众,尤其是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导致他们价值观念的偏离和行为的不规范。

社交媒体的普及,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但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双重性。它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其中既包含有益内容,也不乏反动、、暴力等垃圾信息。这些信息以新媒体技术终端为载体,新颖且开放,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不诚信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国家社会的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互联网的这种“双刃剑”特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