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就业压力的,除了找不到工作的当事人,可能还有社会。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现在正走出校园,寻找工作机会。
但毕业即待业的情况,放眼全国也比比皆是。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79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中一半以上工作都没有着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除了大学毕业生感到焦灼之外,教育部也非常担忧。
从6月底开始,教育部就组织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督导,目前已经带队赶赴安徽、辽宁、河北、北京、江西、天津等省市进行督导。
在此次督导前,教育部还开启了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这场一直要持续到8月份的行动,目前正在多个省市加速推进。
而这一切,只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就业。
这次由教育部牵头的督导行动,不仅仅要求地方教育部门扩展就业岗位,持续举办招聘活动,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另外教育部还特别强调,要防控涉就业风险,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此番意味,不言而喻。
除了教育部之外,地方的动作也很频密。
7月5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启动2024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上海网信办也牵头成立互联网企业高校就业促进计划。
6月底,广东国资委也召开专题会议,推进2024年全省国有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全省国资国企要确保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7月底前必须完成任务。
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之际,企业缩减人力开支成了必要的举措,于是促进新增就业岗位这个重任,被越来越多分担到了国企身上。
从教育部到地方的诸多举措,无不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迫,也从侧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它更是社会问题。
历史经验也数次证明,待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导致社会风险进一步增高。
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而这样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无疑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就业压力层层传导,从教育部到地方,最终落到了高校身上。
目前国内多所大学的讲师和教授,只要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就要跟进学生的就业,包括不定期和学生线上沟通,定期填写表格记录学生找工作的动态等等。
尽管过去就业不是教授应该管的事情,但现在没有人能够对就业置身事外,学生口、教师口都盯着,就业也和老师的仕途有着密切关系,就业还直接和招生名额挂钩,最后和老师学校的效益挂钩。
压力愈来愈大,不仅仅是学生,对高校来说同样如此,这也导致了一些大学开始另辟蹊径。
根据媒体报道,除了传统的招聘会,包括川大、西安交大、黑龙江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动员校友为2024年母校毕业生寻找就业出路。
就业形势的难,肉眼可见。
压力层层传导之下,多方都在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渠道。
除了教育部之外,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甚至是校友,都在为今年的毕业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