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语言风格简奥古朴,文学成就总体上虽不如《左传》,但描写人物也有很精彩的篇章,有些还暗含隐晦的讽刺。如《晋语九》所记《董叔将娶于范氏》: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廷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董叔是一个想要攀龙附凤的投机者,他“将娶于范氏”,而范氏是范献子的妹妹范祁,他们的父亲是晋国正卿,家里很有势力。娶之前叔向劝说他:“范家富有,我看这门亲事就算了吧!”董叔回答说:“我正想借婚姻来攀附范氏家族呢。”婚后某一天,范祁向范献子诉苦说:“董叔不尊敬我。”她哥哥就把董叔抓来捆绑了,吊在院子里的槐树上。正巧叔向经过那里,董叔想让其代为求情,叔向回答道:“你过去谋求联系,现在已经系上了;想求攀援,已经攀援上了。你想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还有什么可请求的呢?”全文不过三言两语,却借叔向之语一语双关地讽刺了“欲为系援”的董叔,意趣横生,耐人寻味。也让人不禁想起了“齐大非偶”的典故:齐国国君想要将公主文姜嫁给尚未娶妻的郑国公子忽,而忽却婉言拒绝了,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道:“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郑公子忽因齐国的强大而拒绝娶其公主,与董叔相比,两人是多么的不同啊!
《国语》叙事中有时也添加了一些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如麑被晋灵公派去刺杀赵盾那一幕,他一大早去赵府,结果看到了“寝门辟矣,(盾)盛服将朝,早而假寐”,于是退叹:“赵孟敬哉!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此,不如死。”这些话出自一个刺客之口,试问:他已自杀身亡,他的话又有谁能听到并记录下来呢?
《国语》凭借精练的言辞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人物情节写得形象鲜明,在这些艺术的语言中将史家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在体例上仿照《诗经》的十五国风,纂述上既有《尚书》的实录精神又有《春秋》的褒贬寄寓其中,历来广受好评,且影响很大。明人黄省曾就曾称赞说:“其释例之余溢为外传,实多先王之明训。自张苍、贾生、马迁以来,千数百年,播诵于艺林不衰。”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