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一生,仿佛竹节虫转世,全是节点。
从出生开始,早教、上学、就业、结婚、生娃......每个都至关重要,一旦在某个节点没打上卡,就意味着与标准时间产生了“时差”,从此万劫不复,永远过不上“正确”的人生。
这也是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嘉顿笔下的“社会时钟”,即人们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人生目标。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年龄,就做什么样的事情。
于是休息,就成了一块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大饼。别人的 gap year,是旅游和义工;我们的 gap year,是用来准备高四、大五、考研二战、考公考编的三四五战。
社会时钟,怎么这么可怕?社会时钟外的世界,真的存在吗?
人的一生,长满关键帧
最近,有网友把短视频平台上讲述各个年龄段都很关键的视频做成了一个合集,“一年级真的至关重要”“大四是最关键的一年”“人生有一个重要的节点是 50 岁”......
评论区里,有人辣评:我的一生都很关键,我就是个“键人”。
的确,我们似乎从小就在被一个巨大的社会时钟推着走,被父母老师教育要不落人后,跟上节奏。这几年,大家还特别爱把“上岸”这个词挂在嘴边,从中考高考到考研考公,一切皆可上岸,好像这辈子都泡在水里。
年纪轻轻就有无数个关键帧的我们,究竟要上多少个“岸”?
根据七普数据和相关报告,或许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社会时钟,从中看见自己的一生。
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小学,一路走过九年义务教育,中考成绩要挤进前 60% 才能上普高,再苦读三年,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才能在 18 岁时拿到大学的入场券。
等到 22 岁毕业,成为打工仔,在 28 岁和“凑活过”的相亲对象步入婚姻的殿堂,水到渠成地生娃,在 33 岁买房的同时背上二三十年的房贷,直到 60 岁退休,最后在 77 岁“完美收棺”。
不过,这只是社会时钟一个大概的模样,并非一成不变。
像随着受教育时间延长和婚育成本提高,2020 年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就比 2010 年增加了 3.78 岁,平均生育年龄也推迟了 1.2 岁 [1][2][3][4]。再比如面临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也在路上了 [5]。
但“女性年满 23 岁是晚婚”“把握 25-35 黄金生育年龄”“公务员报考不得超过 35 岁”等表述依然时不时刺激着年轻人的神经。
社会时钟,也成了社会闹钟,从催婚催生的震动开始,到 35 岁中年危机来临,警钟开始长鸣。为什么社会时钟这么令人焦虑?
我们搜集整理了社交平台上的有关讨论后发现,最令年轻人焦虑的,是自己真的没得选:
考入名校、进入名企、买房置业,每一个阶段环环相扣,整个社会氛围不允许扣错一粒纽扣。
社会的试错成本很高,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只能在应届光环消失之前找到好工作,在“三十而立”的 deadline 前紧急地和一个人一见钟情、结婚生子。至于理想生活,也只能是“理想”罢了。
追求意义就更是天方夜谭,与其思考“ to be or not to be ”,不如多刷几道考公行测题。
在单一的轨道里,奔赴于每一个打卡点,但这就像高考前爸妈说的“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一样,这个岸上完后,还有下一个岸:
节点越多,结节越多。deadline 越多,越容易 dead。
一事无成,又离经叛道
对于很多人来说,遵循社会时钟无疑是一种最稳妥的生活方式,而故事的 B 面,往往是被 ban 掉的自主选择权。
但总有人向往自由,选择砸烂社会时钟。于是,高呼着“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人们,来到豆瓣,组成了一个八万人的“理想国”——逆社会时钟小组。
要逆社会时钟,走的自然不是单行道。一篇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上的论文,就将逆社会时钟的行为划分为了倒拨、暂停、推迟三类 [6]。
我们统计了豆瓣小组内的千余条帖子,并根据论文分类一一对应,试图观察成员们的逆社会时钟行为。
在组内,有人选择倒拨社会时钟,出走当下,回到过去“再活一次”。其中最常见的行为就是复读,选择“博四退学重读”“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的网友们比比皆是。
而试图活在当下的成员们,则选择了另一条道——暂缓社会时钟,辞职、休学、开启 gap year 成为了他们按下生活暂停键的方式。
回不到过去,又无法抽离现在,部分组员们决定延后 deadline,比如结婚生育就先暂时搁置,大龄单身也未尝不可。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将人生的牌打得“稀巴烂”的存在,所以他们也嘲笑自己:
我这一事无成又离经叛道的一生。
但看似乐观的自嘲,依旧无法遮盖社会时钟给他们带来的压力。
根据我们对小组发帖的统计,组内真正分享逆社会时钟经历的帖子占比为 30.5%,而近五成的帖子其实都发自“需要建议”和“需要鼓励”专区,也就是那些焦虑于现状,却犹豫不决的网友们。
想逆社会时钟,大多数人还只停留在“想”的阶段。
这部分人会在小组里条分缕析地抛出一长串基本信息和个人想法,再夹杂着亲友反对、环境压力等一系列阻力,最后加上“请大家给给建议”,发出寻求帮助的信号,好让自己迈出一步。
可是,哪怕踏出了逆时钟的步伐,但真正成功改变生活、开始悦纳自己、达成目标的还是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