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凌晨3时,海关大楼的三声钟响后,浦西区域封控开始。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4月4日,在南京路步行街看到一批来自浙江温州的援沪医务工作者,集结整队后坐上大巴前往一线工作。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2022年4月4日,全市开始新一轮核酸筛查。在黄浦区新昌路靠近青岛路,附近居民早早排队,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凌晨天未亮就已到岗张罗,狭长的弄堂里,居民根据地上的2米线隔开距离,有序核酸。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2022年4月7日,临港方舱医院,华山医院医疗队党员医务人员。本报记者 刘歆 摄
2022年4月7日,不少符合条件的快递人员回到工作岗位。一辆送菜电瓶车上能挂多少包食物?看这三位叮咚小哥倾情演绎——两人扶住车,骑手控车慢慢退出车位,转向空间足够时,龙头一歪,站车尾者发力前推,“满负荷”的电瓶车方才得以顺利出发。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2022年4月8日,上海最大方舱医院交付在即。在国展中心方舱医院,上千张病床已安装到位,水电已接通,建设已进入收尾工作。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2022年4月13日,上海大雨。秋水云庐小区的配药志愿者吴冰健骑共享单车前往医院配药。从4月8日开始,吴冰健几乎每天都会去一趟医院。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2022年4月25日,美团买菜中山北路站前置仓内,分拣人员和配送小哥正争分夺秒地配送物资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4月26日,黄浦公安分局打浦桥派出所街面勤务民警冯旸在肇周路夜间巡逻,检查隔离板是否有损坏。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4月30日清晨5时49分,记者从文新报业大厦46楼的窗户望出,上海沐浴在晨曦中。当天,上海新增感染病例数量为零。
2022年4月30日,一位骑手正在虹口区寄送包裹。疫情期间,配送寄递人是保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和市民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截至4月底,全市配送寄递“人员白名单”人数达8.7万余人。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2022年4月间,轨交6号线和16号线部分路段一直保持运行,成为仅存的公共交通线路。本报记者 陈炅玮 摄
2022年5月1日,上海快递物流加快恢复速度。圆通速递转运中心里,自动喷雾机为包裹喷洒消毒剂。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5月2日,振华重工长兴基地全面投入运转。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今年37岁的苏然,是一名理发师,家住在新华路上的鉴赏新华小区。2022年5月开始,小区成为防范区开始,苏然想自告奋勇为居民们免费理发,却没有任何理发工具。小区居民们连忙张罗起来,从剪刀、拖线板到吹风机、镜子都来自于小区居民的众筹,就这样这个公益理发点开门迎客了。
2022年5月4日清晨6时,上海开始复工复产准备,在上海地铁龙阳路基地,28岁的车辆检修工龚逸飞身着防护服在检修列车,一缕晨光衬托出他的青春身影。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5月4日下午,静安区曹家渡一封闭管理的小区内,一栋居民楼上,许多居民家的阳台上挂着五彩的气球。居民们自发在楼栋微信群内发起了这次活动,大家在阳台挥舞国旗、气球、围巾,举起酒杯,喊着“上海加油!”本报记者 周馨 摄
2022年5月6日,申城最高气温达30℃,公安民警穿着防护服值守“钉子岗”,一站就是12小时。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5月12日是护士节。自4月5日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启动以来,到今天已经38个日夜。当天,在临港方舱医院B2-2舱区,江苏省援沪医疗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分队的医护人员把一件特殊的防护服挂在护士站外的墙上。防护服上签上了医疗队队员的名字,手绘卡通图案展现了面对疫情,医护工作者集结逆行,用行动践行“平凡不凡”的坚守。本报记者 刘歆 摄
2022年5月12日,静安公安民警帮助83岁的蔡老伯返回位于四平路的家中,民警还特意为老人穿上防护服加强保障。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5月13日18时,满载可达200吨的沪航21轮载着一辆120急救车驶向横沙岛。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2022年5月14日深夜,延安中路石门二路路口,一名志愿者在岗位上。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老西门街道的龙门邨具有近百年历史。2022年5月27日,龙门邨里,居民们依次参加核酸筛查。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5月29日上午,岳阳医院方舱医疗队结束隔离。医护人员们重新回到离开两个月之久的家中。记者跟随一位护士林辰,来到虹口区一个小区,在门口执勤的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看到林辰远远的走来,立马上前迎接,在扫过场所码和检查相关文件后,林辰顺利回到了家中。本报记者 陈炅玮 摄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徐二居委会和建三居委会,徐二居民区是一个即将旧改的老式旧里,很多居民都在共用厨房,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这样的先天条件,给阳性感染者,以及密接者的流调、隔离工作都带来了难度。2022年5月29日,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送上盒饭。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22年6月15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关舱。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为方舱医院贴上闭舱封条。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本报记者 肖茜颖 文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