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2024年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逝世270周年。对学界而言,《儒林外史》作为文学巨著的不朽魅力自不待言,而在南京,基于吴敬梓本人以及他创作的《儒林外史》与这座城市的特殊渊源,相关研究与挖掘仍在不断推进当中。日前,南京吴敬梓纪念馆展出“吴敬梓与我们的时代——陈美林文献展”,以一个吴敬梓研究者的文献展,梳理、展现创作者吴敬梓与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美林作为研究者之间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种推进本身,又极大程度丰富拓展了《儒林外史》在世界“文学之都”的当代性。
倾50余年心力 被誉为“《儒林》研究第一人”
走进位于南京东关头路25号的吴敬梓纪念馆,小院绿树环绕、闹中取静,显得既幽静又典雅。院中的吴敬梓塑像,着一身长衫,正沐浴在南京的阳光中。走进展厅,可见展陈简洁而不乏匠心,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美林对《儒林外史》的研究。
陈美林因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广博而精深的研究,被誉为“《儒林》研究第一人”。据策展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薛莉清介绍,两年多前,她做吴敬梓主题展览,当时阅读了大量陈美林教授的书籍,被其近一甲子聚焦吴敬梓及其所处时代的研究所震撼。薛莉清说,当时她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做一个吴敬梓研究者的文献展,来梳理、展现创作者与研究者之间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陈美林初涉“儒林”可以追溯至半个世纪以前。197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约请南京师院,即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撰写《儒林外史》前言。在学校为此成立的专门工作组中,陈美林执笔写了初稿,自此开启了他的“儒林”之旅。
在此后的研究中,陈美林有意识地进行“访人”和“寻书”,将吴敬梓还原到其创作的历史语境中,从而描摹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秦淮寓客”。在他看来,吴敬梓的家世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所受到的现实影响。
他还通过考证指出胡适的错误,比如吴敬梓的生父是吴雯延,吴霖起只是其嗣父。出嗣关系等复杂原因所导致的遗产纠纷,再加上父母双亡、前妻去世、功名不遂等人生变故,影响了吴敬梓的人生选择,最终离乡出走、寄寓南京。
此外,陈美林又从许多稀见的典籍中钩沉出大量资料,考证吴敬梓的交游及思想。在其300余篇有关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的论文中,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研究篇目占了大半。在陈美林50多部专著中,涉及《儒林外史》的代表著作包括《吴敬梓研究》《新批〈儒林外史〉》《吴敬梓评传》《〈儒林外史〉人物论》等。他所批点的《陈批〈儒林外史〉》被视为最好的版本,2021年,该版本成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首批向全国推荐的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之一。
在薛莉清看来,陈美林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研究,无不体现老一辈学者做学问的扎实和朴实,“其考据工作之严谨,搜集材料之繁阜,令学界赞叹;其学术研究文章既生动、又朴素;学术思考既缜密又多创新。其研究范式,是当下人文学界应该溯源学习的典范之一。”
栖居清凉山下 曾推动“秦淮水亭”建造成功
展览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对着镜头,陈美林正用一口南京话讲述着多年来的“儒林”研究,以及《儒林外史》与南京的诸多联系。对陈美林而言,他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还有一份特殊的渊源。
“1932年,陈美林先生生于南京张府园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凭着一股子好学和不服输的劲头,从南京一中考进浙江大学中文系。”据薛莉清介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大学生,陈美林自幼即为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泽被,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期间,又因工作需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尤其是吴敬梓及其著作研究。
更令人钦佩的是,陈美林能学以致用,将自己的研究运用到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来。经其不断提议及多方努力,南京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一座纪念吴敬梓的空间——秦淮水亭,后移至如今的东关头路25号,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当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