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图为:卞爱飞在印度洋上
楚天都市报消息 (记者谈海亮 通讯员李金龙 实习生王芸)卞爱飞从印度洋科考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堆海底的“宝贝”!近日,这个消息在中国地大(武汉)传开,该校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在门口挂起横幅,欢迎这位07级博士生从南半球的西南印度洋归来。 其实,从去年11月17日到今年1月23日,卞爱飞本次科考结束已有月余,只是,他回国时尚未开学。“这次收获不小,在考察区域发现了不少硫化物,也采集了很多样品。”昨日,卞爱飞在实验室展示了科考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硫化物是海底小火山热液溢出后形成的,富含有丰富的铁、铜等重金属元素。考察的目的,就是弄清该海域内的矿产资源情况。”卞爱飞指着一幅图片说,“这个石块状的样品,就是硫化物。” 怎么知道哪些海域有硫化物?卞爱飞说:“考察船上有5套摄像装备,用来观察3000米深的海底生物,哪里的海底生物多,就可能是火山热液喷出口,因为该区域海水的营养会比较丰富,温度也较高。这似乎可以佐证生命起源于海洋的说法。” 在海上的70天,生活还原到最单调的原色。卞爱飞和科考队员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析数据,摆弄设备。那阵子,中国海军正远赴亚丁湾打击海盗,卞爱飞每天通过网络关注。不过,他们不需要担心海盗,科考船走的不是商船的航线,2个多月里,队员们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一艘船。 单调中偶尔也有乐趣,科考船晚上开灯作业时,常有鱼群聚集在附近。在一张考察照片上,一位船员左手提着一条小鲨鱼,右手提着一条鱿鱼,对着镜头咧嘴笑,“那是他拿鱼叉叉的。”卞爱飞说。 大海里离不开风浪,有风浪就有危险。在南纬37度的海上,卞爱飞每天都给国内的爱人发一封电邮,“证明我还在船上。”他笑着说。在春节的前2天,他终于回到祖国,“踏上陆地,脚下不摇晃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