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定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物理学与化学为基础,系统学习与材料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学科。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与医疗材料和材料基因组等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制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知识、素质、能力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模式,推行研究型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探求真理的教学过程。按照材料专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级教学平台,分层次开展课程建设;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课程建设带动学科基础主干课程;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扩大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开设全面的专业选修课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学校“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能源与环境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与医疗材料和材料基因组等领域从事材料、工艺和设备研究、开发、教学、材料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

(1)   知识水平:掌握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分析方法等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    能力水平:能够综合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开发新材料和新工艺。

(3)   工程水平:在材料加工与制造、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与医疗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从事材料、工艺和设备研究、开发、教学、材料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4)    其他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国家对本专业相关设计、制造、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可持续发展观,遵循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

培养规格

(1)    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但不得低于3年或超过6年。

(2)    学位: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学位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    最低学分要求:144学分(不含英语课学分)。

(4)    培养要求: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复杂工程问题。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研究: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材料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材料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沟通:能够就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材料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1)   课程结构要求如下: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最低学分要求

通识必修课程

(55学分)

理工基础类

28

军事体育类

8

思想政治品德类

16

写作与交流类

2

劳育类

1

通识选修课程

(10学分)

人文类

4

社科类

4

艺术类

2

专业课程

(79学分)

专业基础课

40

专业核心课

17

专业选修课

8

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论文、实习、科技创新项目)

14

合计(不含英语课学分)

144

(2)   专业主要(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材料科学进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工程电路与电子基础、模拟电路实验、晶体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材料力学B、材料化学、材料学综合实验I/II、材料物理、材料测试分析技术、CAD与工程制图、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等实验I/II、模拟电路实验、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

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化学方向:基础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电化学基础、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实验。

材料物理方向: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固体物理导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应用量子力学、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实验。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方向: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固体物理导论、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传质传热导论、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器件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先进薄膜制备技术、应用量子力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工业实习,科技创新项目、毕业设计或者综合设计I/II,本科生创新实验,以及各类国内外本科生学术竞赛等。

师资队伍

本专业已建成由院士、杰青等优秀人才为带头人,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现有教研序列教授34人(外籍8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优青1人以及国家特聘专家17人,100%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另有教学序列教师1人,实验教学工程师6人。

教研序列教师介绍(网址:http://mse.sustech.edu.cn/zh/Faculty):

研究方向

人员构成

职称

 

能源与环境材料

李保文、李辉、王湘麟、徐保民、徐强、徐政和

梁永晔、卢周广、尹龙卫

邓永红、何祝兵、刘玮书、程春

邬家臻

讲席教授6人

教授3人

副教授4人

助理教授1人

 

电子信息材料

李江宇、汪宏

郭旭岗、李贵新、郭传飞

温瑞涛、黎长建

讲席教授2人

教授3人

助理教授2人

 

生物与医疗材料

田颜清

田雷蕾、任富增

于严淏

教授1人

副教授2人

助理教授1人

材料基因组先进制造、表征和计算方法

项晓东

冯军、程鑫

李磊、孙大陟、严明、余鹏、谷猛

罗光富

讲席教授1人

教授2人

副教授5人

助理教授1人

 

教学条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具备充足的实验实践与科研资源,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与保障。设有科研、教学、办公用房及学术报告厅、会议室、访问学者工作室、博士后工作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获批广东省实验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场地面积约1200平米,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搭建了规范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平台,教学实验设备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磁控溅射镀膜机、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等高端设备,单价千元以上仪器共计924余台套,可用于专业教学的设备总价值达2946.4万元,现已成为本科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实习、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与科技创新企业腾讯、华为、海思、佳兆业、新宙邦、中广核等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工业实习基地17家,可为本专业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

其他           

课程

1.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

2.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

3.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生物材料实验》

出版教材

1.《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叶飞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2022年;

2.《纳米MOF及其复合物和衍生物》,徐强等,科学出版社,2021年。

教学成果奖

1.面向规模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程春等,深圳市第四届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

2.全流程、层次化、信息化、国际化材料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田颜清等,南方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

3.以立体化教材为依托,新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程化等,南方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