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规划科研之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激发科研潜能,使大家对科研和学习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生命科学学院2018、2017级博士班委携手于2020年12月3日,在生科院534会议室举办了“科研之路,不畏艰苦,砥砺前行——青年学者学术经验暨科研分享会”,会议邀请到两位优秀校友为大家分享科研经历,答疑释惑。会议由2018级博士生班长高邦君主持,辅导员徐敏华、导师张变红以及2017、2018、2019级等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分享会。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刘星研究员首先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他对母校表示深深的感谢,接着讲述自己最初与师兄师姐共同完成课题,从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和相互帮助的重要性,之后从独立的完成科学问题的提出、设计和解答的过程,更深刻体会到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课题推进的帮助。刘星师兄还分享了从博士到博后阶段的转变,从有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转变为适应独立工作、主动找导师沟通课题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最后,刘星师兄表示自己在本、硕、博期间都是幸运的,这些幸运离不开“努力”二字。主持人请当年刘星的本科辅导员徐敏华老师和攻读硕博期间实验室的师姐张变红老师对其评价。徐老师坦言,刘星为人自律谦逊,待人真诚友善,成绩优异、踏实努力,默默奉献乐于助人,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班长兼大学霸。张老师认为,刘星在实验室学习期间,不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PPT制作方面都可圈可点,自身也很勤奋刻苦、认真努力、意志坚定。
接着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伤骨科研究所的李长伟副研究员的分享,他列举了很多我院毕业的优秀师兄师姐,以母校自豪,增加了同学们的自信心。根据自己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流经历,李长伟师兄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申请国外的博后,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科研素质。虽然选择了在医院工作,但对科研的热情丝毫不减,他凭着想做事情的上进心和对科研事业的不甘心,继续投身科学研究,不断的申请基金、做课题、写文章。他也与大多数同学一样,有过困惑、有过焦虑,也有过自我否定,也曾担心毕业问题,但他不放弃,一直努力、坚持。李长伟师兄的干货分享是他的三点个人感悟:第一点,博士阶段是科研积累的最好阶段;第二点,博后可以选择有系统研究的大实验室,好的平台更有利于提高自身发展;第三点,根据国家的政策,企业研发部门也是科研爱好者的好去处,让科研在应用中发光发热。
最后,两位师兄回答了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有同学问李长伟师兄在研究方向转换过程中是如何调整的。李长伟师兄回答说,可能有些时候研究反向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但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手段都是相通的,在相关领域内,只要努力钻研,不放弃,就可以取得成果。还有同学问刘星师兄在科研的道路上是否有过犹豫和徘徊,刘星师兄回答说从未有过犹豫,在科研路上意志坚定,虽然课题也有过不成功,但他认为这些都是经验积累,有助于培养日后独立工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会沟通与交流,可以开阔眼界,学会合作,更好的完成课题。有意向去刘星师兄团队深造的同学问他作为导师的招生标准,他也分享了作为导师更注重学生博士阶段的经历,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解决的,是否能与导师和实验室人员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只有在彼此了解、彼此适应的环境中,才有益于之后顺利的开展工作,而不仅仅是硕博期间取得的成果。
相信本次分享会能以榜样的力量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学术精神,使大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规划,思考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鼓励同学们珍惜当下,在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苦,砥砺前行。
附优秀校友简介
刘星:生命科学学院2003级本科,生物技术专业,目前主要从事抗感染免疫与免疫疾病的研究,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27篇,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等杂志发表文章1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400,总他引2000余次。
李长伟: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硕博连读生并有2年出国交流经历,皮肤疾病研究方向,目前主要从事骨科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