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北京大学英美文学  > 北京大学英美文学:几乎绝迹的考研备考经验

北京大学英美文学:几乎绝迹的考研备考经验

这篇经验贴是几年前的,但其实北大的考试范围这些年一直都基本没变。今年又考了莎士比亚(不过是sonnet)、Defoe/Fielding/Richardson选一;Wordsworth、Tennyson和Austen.美国是Emerson、Anderson/Poe,还有每年必出的现代诗歌。(具体看下边回忆版,比我详尽无数倍)原帖的归纳非常精准,比如简章其实写的是“英国十八世纪以来以及美国十九世纪以来有关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作者加上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诗歌。而文艺复兴和后边一点的诗歌确实也是这些年每年必考的,只是说可以二选一。作者划定的范围也很准确,我又细致对照这些年的考题进行了详尽地修改。但15部小说我没动,因为小说属于个人侧重与偏好,自己增减取舍来确定小说的复习重点。北大英美文学历年真题回忆版附在后边,可以核对重点作家/时期的准确性。简章上说的剑桥文学指南这套书(不是Introduction系列。后者看当然可以看)非常重要,但据一些高分前辈的经验,他们也都看了国内引进的其他学术书籍,不管是作家作品评论还是文学理论的。除了外研社的英美文学文库,还有北大引进的英国文学名家导读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里部分书籍)等。去年考第一的学姐都看了的。很多同学喜欢用国内一些老的文学史,或许因为是教材吧;这篇经验贴的作者推荐了国内新一点的文学史作为了解,但注意,了解归了解,事实上在考试答题时基本不太有用。即使用了,得分也不高,甚至可能很低,因为太浅显且大都老生常谈,难有好的分数。考过的同学应该都有感受。(当然,能大量记忆诗文和具体文本的细致情节并熟练阐释作品,能有所弥补。但总要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 比如陈嘉的四卷本也不例外,因为里边基本都是作品介绍(国内文史最擅长的特色),观点很老很老,又红又专,结论也永远只有那一个。所以外院简章上也明确提示“请不要依赖各类文学史里面的简单介绍。”但不是说国内没有写得好、学术性强、观点不错的文学史,比如外教社的四卷《新编美国文学史》里一些观点就挺新颖的。可惜是中文本,不利于我们积累和学习写作英文文学评论。所以以往学姐学长们建议我们即使要看文学史,有的放矢而不是初读作为扫盲了解的话,也尽量看国外如哥伦比亚等大学出版社的专题、论文形式的文学史(见文库),答题很有用。开卷便知,开卷有益。(但学文学,文本永远是第一位的,你可以结合评论读,但读完作品后又去看评论时,都还要经常回头看文本,结合着慢慢自己思考分析。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添加附件悲催地刷论坛积分时,碰巧看到一位学长曾一阵见血地指出“重要作品的文本细读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考题也是需要结合作品的具体细节来阐述,所以对重点作品一定要很熟悉;建议多读些国外作者编写的文学史,国内的文学史观点较为陈旧,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较为程式化,而且对于社会、历史、思想史的背景陈述以及它们和文学之间的互动的阐述严重不足,而这一点恰好是北大最为看重的。”我只想说……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所有的所有,嘴笨未能分析得如此精炼且鞭辟入里。上边那些专论形式的文史和剑桥指南(甚至一些批评家的大作),原帖作者也是看过的,但文中没强调,甚至文库里几本基础的书也没提及(原帖这些地方是我个人增改,特此说明。见谅。)原因就是那位前辈应该是怕有些同学会直奔理论去,而忽略了文本。这是大忌。反正文本的重要性跟核心地位,我已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了多次,不再赘述。其实没大量文本积累,这类文史看了也白看,云里雾里。Norton文选要尽量多读,以前几位读完英国选集和主要美国文选的大大们,专业知识卷都上了120的。我认为Norton主要用来读里边的诗歌和十九世纪英国散文(及其他时期重点作家作品)。至于小说,原贴作者已经推荐了Norton评论版,不过牛津、企鹅、Modern Library版都可,只是Norton版附有历代评论可参考琢磨。国外也有其他评论版,但逊色些,也没这规模。诗歌可以结合看看国外的分析评论,方便一点的途径就是Google(百度没用)搜英文诗歌名加上analysis、criticism类的关键词,看分析思路。但这不能完全代替那些“论文集”。国内引进的作家作品评论看完了还有精力的,也可以下载国外相关的学术书籍(当下期刊倒不必),比如Blackwell等出版社的文学companion系列(有作家的,也有时期的volume)或者Bloom十余个系列里的literary guides,选部分来看。今年美国文学的一道题,答案就在Bloom的一本评论里。当然,这些都只用选择看跟考试相关的作家或者时期,没想象的那么多,但肯定不算少。读Norton英国文学上散文作品的意义就是准备英译汉,前几年都是考这时期的。准备翻译,熟悉了文本体裁和时期(i.e.读够了),肯定得练练,这不必说。 但今年英译汉考的现代哲学家写的东西,突然变了一下。其实主要还是考理解,这次术语很少。以前准备,都需要知道些哲学术语和人名、地名啥的,今年还好。但要认真复习和备考,肯定得多记忆些名词和术语,以后一定还会考的。汉译英这几年倒都是相对来说容易些的文学评论,熟悉一下这类文章用英语怎么流畅地道表达,会更有把握、顺手些。不过翻译、写作确实靠积累,靠多读增进理解、表达,这是没捷径的,需要硬功夫。现在考西方文论是在阅读写作中体现,文论不可不读。今年考了一位结构主义大师成名作里边的选段,需要对文论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不然…… 这次专业能力普遍低分和大片不及格,应该拜英译汉和文论所赐吧(以前是专业知识不及格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