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具有66年的建设历史,其前身是1958年开始招生的化学系,是我校更名为黑龙江大学后按综合性大学建设的最早的七个系之一。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学院设有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制药工程7个本科专业。化学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实验中心获首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化学专业在部分省份招收20名基础学科拔尖培养计划考生,其中不低于50%的学生实施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应用化学专业招收30名考生实施应用化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层次完整。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源与环境、化学工程领域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4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和工程学科ESI排名均进入全球机构前1%行列,且排位逐年攀升,目前化学学科已步入4‰行列。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专任教师中正教授64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8人。已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50余人次,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含青年)入选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龙江学者支持计划”特聘教授7人和青年学者4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省教学名师1人。建设了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4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省级创新团队和3个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
学院拥有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级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黑龙江省光电与能源环境材料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环境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质与矿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与矿物质高效化学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高水平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学院实验设施完备,科研实验室面积1万5千余平方米,设备总值超1亿元,能够为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在能源催化、电催化、光催化、OLED发光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研究特色。近五年,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科技部973专项、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80余项,在Nat. Photonic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Sci. Adv.、Adv. Mater.和Chem.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0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600余篇。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20余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300余项,相关成果转化30余项,其中付宏刚教授团队发明的利用天然生物质纤维素制备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的基团配位组装析碳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与产业化应用。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高水平专家做客座教授,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特别是对俄合作方面,在联合培养学生、申报项目、成果进行推广和联合企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举办包括NSFC-RSC国际能源化学会议暨Chemical Science可持续能源国际会议、中俄高端催化论坛、第十四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等在内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20余场,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年均50人次。学院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会议年均100余人次,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或邀请报告,显著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本科每年招生400余人,研究生招生270余人,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四维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化学实验安全》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生在Nat. Photonic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00余篇,其中顶刊50余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竞赛中荣获特等奖等奖项40余项。学院在校生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创新团队和优秀大学生,以及“最佳科技风尚奖”“最佳自强不息奖”等校园最佳荣誉称号。
学院本科升学率位列全校前列,近三年平均升学率为35%,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毕业生中涌现出以中国工程院程杰成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利祥研究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李伟教授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30余人,以路贸俄罗斯商品贸易中心总裁李永江为代表的企业家200余人。万余名毕业生分布在包括985、211、双一流在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包括省市县级环保、检验、公安、消防、海关、部队等政府部门,包括世界五百强在内的石油化工、橡胶塑料、轻工医药、能源新材料等企事业单位,成为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